甪直游
出发地点:江苏 苏州 江苏 昆山 0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4年4月22日-4月22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billy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江苏 昆山 保圣寺 三步二桥 沈宅 万盛米行 陆龟蒙墓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甪直游

甪直   2004.04.22 


 

422日,我去甪直游玩。上午九点,我乘上18路公共汽车,一路向东奔驰在机场路上,左边是正在进行第二期和第三期开发的新加坡工业园,大片大片的农田被开发,我看见这些农田都是黑黑的沃土,但是现在却要被当成建筑用地,的确非常可惜。大约行驶二十分钟后,汽车折向一个岔道,另一个方向是前往车坊方向的。从这个岔道口开始,就里开了新加坡工业园。再往前行,两边都是大片的农田,但也又很多地方被开发利用,眼见这些沃土被占用,心里是非常心痛的。

我在甪直镇政府站下车,也不知道甪直古镇具体在什么方向,于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向南前行,前面是一条正在修建的大路,两边是商业区,我想一定不会离这里太远,继续往南,只见一个巨大的牌坊出现在眼前,上书:甪直古镇。两旁对联:古镇远扬名为存罗汉杨家塑,唐诗晚开照来拜江湖甫里祠。排放背面有书:水乡泽国。两旁对联:前浦后浦荷花鸥送船归钓家,长桥短桥杨柳人看旗出酒市。我知道这里一定是古镇了。牌坊右边就是进入古镇的售票点,我想试探一下,没有买票。穿过牌坊前进大约60米,迎面就是一座石头怪兽雕塑,雕塑基座上写有:“甪端”二字。怪兽似狮非狮,似猊非猊,昂首挺胸,双目圆睁,头顶上一只独角昂然向上,直指青天,给人一种昂扬进取的气势。

绕过甪端塑像,前方有左右两条路,左边一条游人熙熙攘攘,右边一条相对安静一点,因为我没有买票,不想从人多的地方进去,就选择了右边比较安静的路。这是一条方形石头砌成的路,步行还可以,骑车就会觉得很颠,汽车一定也不会很舒服。前进约300米,前面出现一座石拱桥,桥是东西跨向的,一条小河流经石拱桥,我走到桥上,朝两边看去,只见小河基本上南北方向呈一字形,水流动很慢,不说河水特别脏么,也不是很干净。我见到的第一座石拱桥名唤:南新桥。

我没有过桥,沿着西面的河堤向南走去,路面是由碎石铺成的路,碎石外边还有长条青板石,走在这样的路上就显得非常古朴和自然。路的两边全是木头房子,虽历经时光的流失,几经苍伤,但是仍然透露出当年的神韵。有些墙壁和门都显得很斑驳,估计已经没有人在里面居住了。我正在行走间,看见一扇门打开着,里面一位老婆婆正在干活,手上拿着很多卡通图案,开始我还以为是小孩被面呢,但旁边的篮子里堆着满满一篮子零碎的卡通图案,我想一定是给玩具厂加工的,于是我走进房门靠在门槛上和老婆婆攀谈起来。

一开始我用苏州话和她对话,但是好像老婆婆没有听懂,于是我改用普通话问是不是再给玩具厂做加工,她说是的。我拿起一个卡通片,好像是布做的,他图案是熊猫脸,我看见整整一片熊猫脸,老婆婆要一个一个剪下来,再撕去背面的衬布,才完成一个成品。老婆婆告诉我,每个熊猫脸2分钱,一天至少要剪500个。她还告诉我,她来自四川,我正在纳闷,为何一个四川老婆婆会到甪直来呢?这时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进来,老婆婆说,小孩的父母在镇上的外企上班,小孩没有人带,于是老人就来到甪直。
 

这时一缕阳光正好照在老婆婆身上,银色的头发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银亮。老婆婆则是埋头工作,生活的压力和艰辛让一个年迈的老人还要体验背井离乡的生活。

告别老婆婆,我继续沿着西河堤向南走,我看见一个老人就就着河里的水正在洗鱼,而对岸,一位妇人正在洗衣服,洗衣服她没有使用洗衣粉,而是就着河水漂洗,千百年来甪直人一直就是这样生活着,依赖着这条河水,同时也保护着这条河水,那样才显得非常和谐。前面又有一座石桥,名唤兴隆桥;往前走,没过多久,又看到一座桥,名叫南昌桥。继续再往南走,前方还有一座平板石桥,走到近前,石桥名唤:寿康桥,再往前河道变宽没有路了,远远的南边还有一座石桥,但西堤是过不去的,于是我跨过石桥来到东堤,远远南边的石桥是一座半圆石拱桥,桥拱和河水印出的半园正好组合成一个正园,只是水中的半园时时会被河面的水波搅乱,但桥的半园则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了。东堤寿康桥旁边有几户人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家家墙上镶有一个石磨,或是磨碾,或是磨芯,这不禁引起我得好奇,正好有一户人家主人在家,于是我就问,为什么你们要把石磨镶在墙上?主人听到我的问话,出门指着远远南边那座石拱桥说,因为房子正对这石桥,为了避邪,所以要将石磨镶在墙上,为了改变风水。

告别了石磨墙,我沿着河东堤往北走,不久,看到一座非常破旧的老房子,但是门楣上居然还有一颗五角星,不知道这座房子建于什么年代,只是显得非常残旧不堪,是不是一座革命旧址也不得而知。离开革命旧址,向前大约20米左右,河在这里有一个向东的小河叉,小河叉上也修有一座桥,但是这座桥非常有趣,就是在相同的位置,并排修了两座桥,两座桥紧紧靠在一起,甚至公用了一个桥栏,只是一个是新桥,一个是旧桥,我且唤此桥为“祖孙桥”。其实这座桥是有自己的名字的,唤做“永福桥”。它和刚才看到的“南昌桥”呈直角分布,相距仅仅一步之遥。过了永福桥(祖孙桥),前面不远处有一处景点,“水乡农具博物馆”,我因为没有买票,也就不能进入。和水乡农具博物馆紧挨这的是“万盛米行”,这万盛米行名声可不小,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文中讲述的米行就是这万盛米行,如今的米行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也显现不出当年的繁忙,倒是这米行前的小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流淌。小河并没有多宽,大约也就五米左右,这样的河道,并排停上两条船就可以把河面全部占满,可以想象,当年的米行其实也没有多大规模。米行前面的街道就是河堤,以便于稻米的运输,河堤边修建有石阶码头,石阶修的很宽,可以方便装卸粮食。米行作东朝西,门前一个巨大的灯笼,上书一个“米”字,天棚从房檐一直延伸到河边的码头,这样进出粮食就不会因下雨而受影响。米行北外墙上也书有一个大大的“米”字,好像告诉人们,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万盛米行”。米行旁边就是刚才见到的“兴隆桥”,兴隆桥是一作椭圆形的石拱桥,横亘在米行前的河上,人们经过这座桥前来买米非常方便,在兴隆桥上看米行就可以一览无遗,码头,石阶,行名,米字等,众多游人纷纷在此留影。

看路牌,我知道我现在正走在“南市下堂街”,那西岸的街道就是“南市上堂街”了。顺着南市上堂街继续北行,又回到“南新桥”,站在南新桥向北看,只见的古房子上挂着两串长长的红灯笼,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醒目。那应该是一间饭店。我仍旧沿着河边走,来到中市下塘街,前面出现一座桥,叫:进利桥,是一座圆形石拱桥,从这边望过去,过了桥就是一条闹市街道,但我现在还不想逛街。前面河里面我看见一条真正的渔船,船舷上站立这七八只鱼鹰,有一位老者正在掌船,这时有几位游人想和鱼鹰亲密接触一下,要求老者让鱼鹰展示一下抓鱼的本领,结果老者要求每人付10元钱,才能让鱼鹰抓两条鱼,原来是用鱼鹰为诱饵做生意的,反正我是看过鱼鹰抓鱼的,不看也罢。继续往北走,河道在前面又出现一个河叉,主河道和河叉上各有一座桥,主河道上的桥叫:三元桥,河叉上的桥叫:万安桥。这两座桥也和前面看到的南昌桥和永福桥一样呈直角分布,相距仅仅两三步远,所以这两座桥在当地非常有名气,叫做“三步两桥”。三元桥和万安桥都是平板石桥,其实这两座桥的样式和前面的一样,但是因为这两座桥位于中心地带,所以名气也比较大。在甪直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对桥或双桥,著名旅美画家就曾以双桥为素材作画,他不禁画甪直,也画了周庄的双桥,结果周庄的双桥因此声名鹊起。从照片上看,周庄双桥和甪直双桥形式上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甪直的有些双桥在形式上比周庄双桥更为美观。

过了三步两桥,我来到一个卖古玩的小店,我看见一个外国人正在挑选古玩,我看了她一眼,她也正好抬头看我,于是我对她说:“May I help you?”可能她正愁没有人帮她,显出非常希望我帮忙,于是我且做一会好人,那位外国人挑选了两个杯子,问我是不是古代生产的,这我可不知道,因为对古物我是一窍不通,我也不好不懂装懂。这个外国人最后还是打算买下这两个杯子,一问价钱,要440元,她当时没有这么多人民币,于是打算到银行兑换,于是我就帮她询问了银行在什么地方,一听挺复杂的,干脆我带她去算了。我大体问明了方向,在甪端塑像附近有银行,于是我们就前去找银行。路上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谈话,我知道她是来中国旅游的,来自美国,也是第一次来中国,刚从香港飞到上海,就由旅行社安排来甪直旅游。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甪端广场,看见过了牌坊就有中国建设银行。赶紧过去,我向银行工作人员解释要求兑换美元。不一会,兑换完毕,我们又往回赶,我看这位美国老太太时时看表,就问是不是有什么紧急的事,她回答11点半她们这个团队要集合,我看表1045分,我想不会有太大问题,我告诉她不用着急,我会帮她抓紧时间的,她又问我是否记得那个小店的地点,记地点可是我得强项,我说没有问题。三转两转我带着这位美国老太太来到那间古董店,老太太非常欣慰地买下了她看好的的两个杯子,之后我们就一同往前,我问她他们的集合地点在什么地方,她说就在那个石头怪兽的地方,也就是银行附近,我说那我还是送你过去吧,这回我们没有走刚才走过的路,而是沿着中市下塘街往北,经过了“王韬纪念馆”,来到“玉环桥,经过玉环桥,到“西市下塘街”,我估计从西市下塘街再左转弯一样可以到达目的地,于是我就按我的思路带着这位美国老太太走下去,一路上我还在介绍这个甪直古镇,并说明古镇的居民生活状况,因为我们沿途可以看到有的人还在使用马桶。这次我的自信发生了错误,西市下塘街是一条堵头路,不通。没办法,我们只好转头往回,还好时间还有富裕。我们又回到玉环桥头,转右方向沿中市上塘街往南,沿街都是商铺,买各种东西,有当地小吃,丝绸刺绣,古物古玩,字画等等,林林种种,不可胜数,街上的行人也非常多,熙熙攘攘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我们一直走到进利桥头,此时老太太估计认识路了,于是她停下来,坐在桥边,告诉我她认识路了。并询问我是否要报酬,我回答说,我是免费的,不需要支付任何报酬。她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我们握手道别。我希望我的帮助能让这位第一次到中国来的美国老太太对中国产生一种美好的印象。

和美国老太太告别,我重新独自游玩甪直,刚才陪老太太一路急行军很多地方没有仔细看,现在需要回头品味。我回到刚才那个小古玩店,继续我的行程。过了古玩店,前面看到一间作文博物馆,这可是一件新鲜事,而且这件博物馆居然还是免费的,当然当仁不让进去参观。这时一间私人博物馆,馆主冯斌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现在正在苏州一间学校担任校长。这间博物馆就唤做“冯斌作文博物馆”。进入馆中,感觉到一股浓浓文学的气息,大堂里就放有一艘木船,使人联想起古人在船头颂诗歌赋,把酒临风的潇洒。过了大堂,里面有一间小小的天井,天井旁边放着一张过去小孩用的木骑椅,过了天井就是厨房,当然书生文人也是离不开人间烟火的,厨房里面炉灶,炉具也是一应俱全,不过没有一样是现代人使用的用具。在炉灶旁边还放有一架独轮车,这种交通运输工具现在是很少可以看见了,我小时候倒是可以经常见到。厨房旁边有一扇门通往后院,我顺便到后院使用卫生间,卫生间用木门掩这,里面倒是非常现代化,抽水马桶,洗手池具全,非常独特的就是这个洗手池本身就是用一个木桶做的,即达到了使用功能,又和环境相协调一致,非常和谐。

洗手间旁边有一堵用青红砖砌起的墙,墙内镶了二十几个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水缸,让人感觉这堵墙承受了很沉重的历史重压。往回走才发现后院里面还有一口古井,名为“饮和井”,开凿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俯身看下去,井水居然还是清的,询问馆内工作人员,井水现在不饮用,只是用来洗地面。登上二楼,就进入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区,主人收集了从解放前到九十年代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教科书,我力图寻找到我当年使用过的教科书,但是没有找到,不过我也不太记得那时教科书的封面内容了。况且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教本,想收集完全也非常困难。在馆中我们可以看到馆主冯斌上小学时写的作文本,以及学校的考试成绩单,这些都是即使年前的东西,能保存到现在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二楼主要是几间读书茶吧,客人可以独自享受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其中有一间书房,纯粹是三四十年代的书房布局,古旧的木书台和椅子,一台旧的台式风扇,我想那台风扇吹出来的一定也是几十年前的流行风。隔壁还有两间书屋,都有让读者阅读的座位,但是旁边一架手摇式风车就显得很不伦不类。

离开书吧,我有回到河堤上:中市下塘街,这时我注意到河堤两侧距离水面一米高的地方有小装饰物,这种装饰物是干什么的呢?有的装饰物雕刻的非常精美,象一片叶子,象一块如意,象一只蝙蝠等等,请猜猜看这些河边的装饰物是用来做什么的?

再往前走又有一座桥叫“众安桥”,是一座平的石板桥,没有特别的特色。延下塘街往北,前面不远处出现一座桥,就是我和老美经过过的“玉环桥”,当时我就看见在桥面有雕刻精密的浮雕,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看清楚,现在我可以好好看看了。这是一座跨度和宽度比前面几座都要大的石板桥,全部是争块石条叠摞构成,从外形上看桥显示非凡的稳固结实。上了桥面,桥面也是条形石板铺就,中间一块石板最宽,石板中间雕刻有两条飞龙戏珠,雕刻工艺精密,飞龙栩栩如生,随经千万人踩踏磨损,但仍然清晰可见。玉环桥旁边还有另外一座桥名叫“和贵桥”这两座桥也共同构成一组双桥,而且我认为这两座双桥更显得有气势。

过了玉环桥,我来到中市上塘街,这里就是古镇的商业街区,可谓人头椽动,街边有一处景点“萧芳芳演艺馆”,萧芳芳是香港演员,出生在甪直,我没有听说过这位演员,也没有印象,只从门前经过。沿着上塘街一直步行到三官弄,我看这条弄是一条幽静小弄,于是折身进入,这条弄的铺地石不是小碎石,而是象砖头大小的方石块铺就,向前看,前方有一个象庙一样的建筑,走进一看,果然是一座寺庙,而且还是一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寺庙,叫做“保圣寺”,从书上了解,保圣寺中保留有大量唐代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因为没有票,不能进入。保圣寺寺门前就是香花弄,想象一下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弄,当年是不是满弄生香,如果这样的话,对于寺内的僧众们就是太大的诱惑了,这些庭院深深的远离之人面对这样的诱惑又是怎样坦然面对的呢?香花弄的尽头是一座桥,有一个同样好听的名字“香花桥”,从香花弄里经过的人自然满身花香,这香气又被带到这座桥上,把桥也给染香了,于是桥就叫做“香花桥”。香花桥是一座造型很优美的石拱园桥,小桥跨度不大,加上高高的拱起,更显得小桥的婷婷玉立,小巧玲珑。站在香花桥上往下看,只见河堤一边木质的护栏歪歪的立在河边,街边一所老房子前站着一位老奶奶,背着手不知道在看什么,我这时突然想到,我们这些外来游人,会不会对当地居民得生活产生影响呢?试想这位老奶奶,几十年来一直过着一种恬静,平和的生活,小镇的安宁,祥和和亲切已经融入他们的生命中。突然有一天,大批的外来人员,来到这个安静小镇,带来了热闹,嘈杂和混乱,这些过惯平静生活的老人能适应吗?望着眼前人来人往,听着耳内喝五吆六,老人一定在追忆往日的平静。我们这些人是硬生生挤进别人生活中的强盗。香花桥的旁边就是“沈宅”,甪直的大户人家。反正我没有票,就没有进去。仍旧在街上闲逛,沿着沈宅门前的街道西汇上塘街望西遛过去,前面又有一座桥名为:正漳桥。再望西又有一桥:永宁桥。过了永宁桥,我沿着西汇下塘街往东步行过去,过了正漳桥和香花桥,前面又看到一座用铸铁作栏杆的石板桥,名叫:金鼎桥。林林总总,我已经记不清到底经过多少座桥了,大概也有十几座吧,在这方圆不到10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分布有着么多不同形状的桥,真令人惊讶!

时正中午,我感倒有点饿了,于是找到一间制作当地小吃的店铺,买了一些当地小吃,青团子和南瓜糕。青团子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小吃,而南瓜糕则只有甪直制作的比较地道。圆形的外形,直径大约20厘米,高度5厘米,拿在手上感到沉甸甸的,糕饼为三层,上下两层是黄金色的,应该是南瓜面,中间夹有淡绿色的米粉,应该是糯米粉。于是我买了一块,打算回家当早餐吃,又随便吃了一点东西。填饱肚子,我独自坐在河边的石条凳上,拿出我带的介绍甪直的书,发现有一个甪直最大的桥没有见到,这座桥位于小镇东边,沿着东市上塘街一直往东就可到达,说行动马上行动。找到东市上塘街,这是一条用小块石铺成的街道,细长安静,完全没有前面的热闹,就像书上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街道上行人极少,偶尔会有一两个镇上居民和我擦肩而过。由于人少,在一间小店铺前我看见店主人就坐在店门前打盹。在这个未开发的区域,才能真正体味小镇的宁静和安逸。

途径一间制作销售杆秤的小店,处于对制作称的爱好,我进小店和店主人瞎聊起来。主人家是祖传制称工艺,六十年代公私合营,并入吴县机械厂,干钳工。九十年代后期退休,看到杆秤在农村的市场,重新干回老本行。但是由于计量法的实施,这种计量工具必定会推出历史舞台的。所以老人的两个儿子没有子乘父业。我看了老艺人制作称的大概过程,应该是不太复杂。离开小称店,继续向东,大约十分钟后,眼前豁然出现一座规模巨大的石拱桥,这就是甪直镇最大的拱桥:正阳桥,因为位于镇东,规模又比较大,当地人又叫它:东大桥。见到这作大桥,我不禁被它震撼了,桥长大约5060米,高10米,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桥,桥面由1.5*0.5*0.2米的石条铺成,但是令人惊异的就是这些石条,好像被人翻过一样,全部是支离破碎的,显得是那样的饱经苍伤,就像一位年迈的老者一样,阅尽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东大桥的东头大约500米的地方,一座新的水泥拱桥凌空飞架,接替起东大桥的功能,就让东大桥在这平静的小镇安度晚年吧!

东大桥的南岸,我发现一处用石子铺成的图画,一个瓶子里插着三支戟(古代打仗用的兵器),这是什么含义呢?猜猜看。

离开东大桥又往小镇方向往回走,往回我从东市下塘街回走,本来想回到那间小称店照一张相,但是找到桥已经过头了,只好作罢。

回到古镇我有一次钻进的不同的弄堂,什么蜡烛弄,寺滨弄,水清弄等等,有一次我路过一家居民门口,发现院子里有两口井,进去一看,两口井是一个水面,为什么要在相同的地方开凿两口井,大概是后来的主人为了增加财运,又增加一口吧。

我漫步在甪直古街上,游荡于小河边,徘徊在拱桥顶,听着游船船橹发出吱吱呀呀的悠长旋律,品味着游船船娘们唱出的古老情歌,端详古老街边的各种工艺品,使人感觉恍如隔世一般。我想在古镇至少应该住一夜,在月半黄昏和清晨薄雾之际,慢慢体会古镇代给你的宁静,祥和和悠远。

下午,我正在河边休息,听到前方音乐响起,是非常喜庆的调子,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对新人在举行游船婚礼,新郎新娘一副古装打扮,新郎头戴大红官帽,新娘头顶一块大红绸布,两人手中各握一段连接在一起的红绿色的绸缎,新郎新娘脸上洋溢这幸福和喜悦的笑容,两人在众多游人的注视和祝福声中,乘着游船缓缓前进,慢慢的消失在古镇古老的街巷中,只有那喜庆的锣鼓和唢呐的旋律,一直在耳边萦绕。

我还在河边端详过一位老太太,她一身典型的江南水乡打扮装束,白上衣,条纹裤,腰间围了一块围裙,脚穿一双自制布鞋,胳膊上戴了一双袖套,头上带着一块白色毛巾。她坐在河沿的石条栏杆上,正在兜售他的草鞋,旁边地上还放着一个大包,里面有一些不知是什么的东西,老太太对每一位经过她面前的人问是不是买草鞋,说实在的,她的草鞋编的还可以,可以作为一件简单的工艺品,但我是不想要。一会又有两位老太太来到这位老太太身边坐下,相互聊起天来,一位身穿兰衣黑裤,头戴浅蓝色头巾,另一位身着白衣棕色裤,没有戴头巾,新来的两位全是捡拾塑料瓶或可乐罐的,这时第一位老太也打开她身旁的包,原来她的副业也是拾取瓶瓶罐罐,其实,她们也在不经意间,为古镇的整洁做了一点贡献。我发现头戴蓝色头巾的老太太头上居然还插着一朵小红花,红花在蓝色头巾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俏丽,我不禁被老太太这种大胆追求美的勇气打动,悄悄的照了一张相。

河边另外还有一处风景,就是每当游船空闲之际,几位船娘就会聚在一起,相互讲一些听到或见到的奇闻趣事,或是各自家里的家长里短,不时的可以听到船娘们发出窃窃的笑声,那一定是那一个笑料打动大家,有时,几个船娘会对其中一位窃窃私语,我想那是不是正在传授对付男人的心得体会。这时如果有游人来要乘船,船娘们立刻会麻利地起身上船,等待游人上船坐稳,之后轻轻摇动船橹,口中吟唱着悠扬的水乡曲,小船就会象一只轻盈的小鸟,在歌声的伴奏下,在水面上滑动,不一会就消失在前方的拐弯处,但是耳边的船娘歌则久久不易散去。

小镇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接送迎来来自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风俗,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但是尽管有种种不同,小镇给人的美丽,安详,宁静,整洁却是一样的,其实小镇还是小镇,尽管游人如织,但小镇还是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生活习惯,在热闹之后依旧平静如常。正如朱自清曾说过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离开古镇,再一次经过甪端塑像,背面是甪端的由来的,现抄录如下:“甪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之兽,吉祥之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知道远方之事,形如焌猊,专蹲风水宝地。甪直镇人民政府一九九八年八月八日立”。从这段铭文中我理解到为什么甪直可以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游玩,一定是甪端亲自去周游过世界,并向世界各地介绍过甪直,因为甪直可日行万里,通晓各国文字,那他不是一位外交家又是什么呢?


 


 

姚昆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是
我的联系方式:
是否已聘请导游: 是
对导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是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keer27(゛可唲﹏﹖) 2006年10月30日 13点46分 评分:10
我是去年8月去的,我觉得甪直也是一个给人心灵安宁的地方,我很喜欢这种环境.但只能是过客了,呵呵
 
→回复
 
laterre(宁宁) 2006年10月9日 18点14分 评分:10
写得不错,和作者稍有不同的感觉是:但凡是这类古扑小镇,一旦开发成旅游景点,无不被商业化糟蹋得惨不忍睹。
 
→回复
 
a103907885(沉默是金) 2006年9月30日 16点34分 评分:10
看了这篇游记后,我也想去那转转了.
 
→回复
 
lan1231(澜心) 2006年9月26日 22点20分 评分:10
甪直离我家只有二十来分的路程,小时候已经游历过她,但只剩下游过的记忆,其余什么也不剩了。去年五一去周庄之前,到过甪直,周庄回来之后又在春节的时候去了趟甪直,才有了周庄商业化味道太重,甪直还没有完全被商业化的感触。
仔细想来,如此有名的旅游之地,走到商业化浓郁的今天也是情理之中的,情有可原,正因为有名才带来了商机,而商业化的运作使其更知名,在今天来说应该是个良性的循环,当然其坏处也有不少。
甪直在我看来是周庄的缩小版,虽然没有周庄那么出名,但麻雀虽小,样样俱全,在那你完全可以体味到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吃、穿、住、行,只要用心去体会,会有所感悟,虽然被赋予了商业的氛围,但你若要去欣赏她,就要撇开这一点。
甪直的糕点是江南的重要特色,去的朋友可以尝尝,价格也不贵。
这次十一回家,决定再好好游一次甪直。

 
→回复
 
checz2004(游遍中国快乐车) 2006年9月17日 17点25分 评分:10
写的好细哦,我去的时候就那这条路线走了,谢谢
 
→回复
 
zplu1124(奔波) 2006年8月17日 16点27分 评分:10
到文章的结尾处看到属名,才察觉自己在看游记时怎么觉得这次又是被人带领着游览了一趟甪直呢!这原本就是作者写作的风格——景点介绍的非常详细,看游记的过程就是你跟着作者游览的过程,是一次增长知识的过程,当然也是在欣赏美的过程。

 
→回复
 
jasmine1972(听风邀月) 2006年8月16日 16点53分 评分:10
写得好详细啊,真不容易。去年夏天我去了甪直,又是走马观花一样,总的感觉民宅都改造过了,整体感觉和其他几个古镇相比缺少了意境。不过角度选得好的话,要拍出好照片倒也不难。
 
→回复
 
更多文章列表
安坐家中看日食
苏州木渎东山游记(原创)
游苏锡随笔
狮子玩兴浓,秋锁拙政园
2009清明——南京2日游
镇江三日游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