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山西——我的山西游记(重发版)
出发地点:未关联 山西 运城 芮城永乐宫 游记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未添加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山西 太原 临汾 运城 吕梁 晋中 芮城永乐宫 东岳庙 常平关帝庙 池神庙 春秋楼 解州关帝庙 文庙 运城盐池 鹳雀楼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 关帝庙 古城代县 关帝庙 黄河旅游区 五台山景区 晋祠 迎泽公园 晋阳古城遗址 东岳庙 晋国古城遗址 壶口瀑布 小西天 平遥古城 城隍庙 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东岳庙 集福寺 圣母殿 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 晋祠公园 金人台 景清门 水镜台 水母楼 献殿 日升昌票号旧址 清虚观 双林寺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走笔山西——我的山西游记(重发版)

走笔山西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
你看那汾河的水啊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音乐里的山西是这样的美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直到二零零三年秋天我终于实现了山西一行的愿望。先后到了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和晋东南地区,直观的感受却并没有歌曲描绘的那么好。许多地方我只是匆匆一瞥,值得惊艳的美景古迹并不多。但在我回来以后重新思考这次旅行,却获得了许多感受。山西、陕西和河南是中国古代文化集大成的代表省份,历史的积淀非常丰富,而山西相比其他两个省份在过去更为封闭些,这可能是它的不幸,但对于文物的保护却是幸运的。山西的旅行就如同在历史中穿梭,那种如黄土般层层叠叠的往事如陈酒般弥漫在心头,越是回想越是清晰。我决定用笔墨重新走一遍山西,这是一条更精彩的路程。

一、三看黄河

但凡是中国人都对母亲河黄河有着深厚的情感,我也概莫能外。然而我亲近黄河的机会却不多,屡次在火车或者飞机上匆匆掠过黄河,只有在山西却三次和她亲密接触,见到了三种不同风情的黄河。而在这三看黄河之中,第一次在壶口与她的相逢最为惊心动魄。

黄河壶口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因而特地设计了一条线路去看她。从霍州包车,沿途经过了灵石县、交口县、隰县、蒲县、大宁县、吉县,大约三百五十公里,顺道参观了隰县的小西天和蒲县的东岳庙之后才奔赴壶口的。一路饱览山西风光,山梁、沟谷、平原、丘陵都看了个遍,虽然辛苦却很值得。傍晚时候翻越吕梁山脉,恰好遇到风雨,雾气随山风涌上来,能见度很低,车子小心的过了一个急弯又一个急弯,急促的鸣笛声很快淹没在风雨声中,显得嘶哑而黯淡。四十五公里的山路开了整整三个小时,晚上七点钟敲过,终于赶到了黄河七郎窝大桥。黄河水平静地流过七郎窝大桥、沿着晋陕大峡谷奔腾而去。夜色里的两岸冷冷清清,也许是下雨的关系,游人也分外的稀少。夜宿黄河边,不闻黄河浪,毕竟这里距离壶口瀑布还有三公里远。

次日清晨还是雨,据说山西一侧的观瀑洞已经无法下去,索性去了陕西一侧正面看壶口瀑布。十里龙槽边,满耳涛声;十里龙槽上,满面雾水。援着苍黑色的岩石下探几层,滚滚浊浪才正好扑面而来。水势真大!壶口不再是一个瀑布,而是成百条瀑布排满了整个十里龙槽,大大小小、分分合合、远远近近、淡淡浓浓。这百千条流水如奋然的须眉鳞爪,攒聚出一条翻卷奔腾、银沫纷飞的黄龙,几乎越出龙槽、一飞冲天。溯流而上,水势更盛,我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想更接近河中流大瀑布,但几番努力都失败了,只好站在瀑布的一侧平视,无法从下方仰望“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滚滚黄河水,滔滔黄河浪,一股脑从脚下卷过,倏忽跌落下去,翻身滚卷起来,喷起层层水雾,吐出浩浩潮声,然后就头也不回向下游奔去。

只这一个照面就让我明白了黄河的雄浑。接下来在鹳雀楼和小浪底的两次聚会则让我体会了黄河的宽厚和深沉。
运城河津的鹳雀楼是天下四大名楼,与长江上的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齐名。这四大名楼每个都和一篇名文相连,鹳雀楼上最著名的诗篇是王之涣的那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小时候就会背诵这首诗,当时记得老师总是谆谆教诲“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境界,对头两句的景色却很少提及。当我站在鹳雀楼的顶层,才明了那两句写的贴切。这里是黄河中游最宽阔的地方,河道平平展展的铺开,两边是无际的麦田,向上游眺望极远处才仿佛有山,虽然因为又是一个雨天我看不真切,但仍可以想象长日将尽时一抹残阳落进远处群山的样子;走到楼的另一边向下游看去,这浩浩荡荡的流水转了一个弯也不知去向何方,只是淡淡地消失在了地平线上,想想也只有那无比辽阔的大海才是她唯一的真正的归宿。不到鹳雀楼是无法真正体会到那种宽厚的诗意的,正好王之涣那平实的言语捕捉到了此间黄河的真谛。

第三眼看黄河是在新古城镇的小浪底水库边上,还是一个雨天,因而不能乘船去水库之中游览了,只好站在岸边望上一望。细雨初停,轻波拍岸,水库也溢满了,连码头的一部分也没进了水中。对面是淡淡的山峦,身后是刚刚耕耘过的麦田,我就这样迎风站着,平静的一如眼前的青绿而非混黄的黄河水,心头反复念着:“静水深流,水静流深”。没见过壶口的水奔流急,也想不到这里的漫漫清波,黄河就是这样的复杂和神奇,就如同中国人的性格。三门峡水库的兴和废,小浪底水库的弊和利,还有黄河上千百年来争辩的其他是是非非,与这深沉的黄河相比都淡去了。雄浑也好,宽厚也好,爱也是她,恨也是她,中国古老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就是黄河的故事,但至今谁也说不清黄河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这就是黄河的深沉,因为深沉,所以博大。

峭立黄河岸,俯仰思古今。山西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荟萃之地,上溯尧舜禹,下及阎锡山,仁有介子推,义有关云长,叹拓跋氏的武功盖世,赞李唐朝的龙兴晋阳,富甲海内的晋帮商人,纷繁交错的佛道儒家……黄河水流几千里,在山陕交界之处的壶口奏出了最强音;中国历史几千年,在陕西和山西两地演绎了最辉煌的篇章,自然与人文的巧合,正是上天赐下的机缘。自然造物原本如此壮观,人文渲染更加意蕴深长。

放眼黄河,你的身躯已经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黄河,而是亿万国人心中的图腾;你的性格也不再是水文条件里的黄河,而是中华民族共融的品格。我在山西的旅程始终与黄河相伴,黄河也是我旅程中文化意义上的起点。走笔山西,上下千年,纵横千里,不在一景一物,只在情中心中,连贯我笔墨的不再是行程,而是三晋大地历史的长河,是黄河文明光辉的历程。

二、晋水之源

夜晚车游在太原的迎泽大街和汾河两岸,灯光璀璨,高楼林立,觉得和其他的城市没有什么不同,可太原城毕竟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山西远古的遗迹很多,比如临汾的尧庙、沁水的舜王坪、运城的大禹渡,阳城的汤帝庙,但在人们的心中,山西兴盛于晋水,晋水发源在晋祠,这许多历史的年头应该都是从晋祠的泉眼中汩汩流出的。

晋祠流传着一个故事:梁思成先生曾觉得在通都大邑不会留下真正的古代建筑,所以他很早听说过晋祠却一直没有留心。某次他坐着驴车在山西考察,偶然望见一个飞起的屋檐,立刻断定这是宋代的遗迹,问了旁人才知道是晋祠的圣母殿。之后他专程来晋祠考证了他的发现。故事的真假不必去计较,但晋祠有着悠远的历史却是真的。
晋祠在太原市以南二十五公里的晋源县,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者唐叔虞的祠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山是悬瓮山,水是难老泉,凉堂是圣母殿,而飞梁则是鱼沼飞梁。这些山、水、殿、梁构成了晋祠这北方少有的园林式祠堂。清晨走进这里,我并没有感到祠堂威仪和肃穆的压迫,而那一种清新的生动让我感染不已。满眼古树名木、花团锦簇、充耳鸟鸣阵阵、泉水声声,景致这样和谐。在晋祠一路游览,进入景清门,绕过水镜台,跨上遇仙桥,途经金人台,迎面是对越牌坊和元代享殿,之后是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堂,向西一转就到了水母楼和难老泉。这一处处景致都有许多传说和典故,常常一组一组被人提起,比如晋祠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和唐碑)、晋祠三绝(宋代仕女、难老泉和周柏)、三大名匾(水镜台、对越牌坊和难老泉)等等。每当导游说到这些名胜典故,总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一方水土一方人,谁能不说家乡好呢,看着他们解说时自豪的样子,也是很愉快的经历。

其实晋祠真正的国宝是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原为唐叔虞祠,后来宋朝皇帝加封了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为“昭济圣母”,这里改成了祭祀邑姜的地方,唐叔虞祠反倒搬到了晋祠的一角。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历史上曾有“贤于内治,明胎教之道”的记载。周成王小的时候与弟弟叔虞玩耍,曾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样子送给叔虞,说要把晋国分封给他,长大后自然君无戏言,果真让叔虞执掌了晋国,并赐姓为唐。这就是“剪桐封弟”的故事,也是李唐王朝定国号为“唐”的由来。圣母殿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好的,重檐歇山顶,面宽为七间,殿内进深为六间,但整个的建筑平面却是正方形,这是因为前廊特别宽阔,进深共有两间。宽大的前廊,巨大的屋顶,飞扬的檐角,盘龙的木柱,使得整个圣母殿肃穆而空灵,再配合着左右的周柏唐槐,殿前的鱼沼飞梁,殿后的悬瓮山峰,整组建筑更显得蔚然大观。圣母殿内是邑姜的塑像和四十二尊宋代仕女群像,这些尘封的仕女塑像在暗淡的光线中依然韵味卓然,特别是一尊头戴红帽,侧头凝思的仕女,似乎是喜,似乎是忧,越看越有趣。

晋祠是个需要细细品读的地方,琳琅满目的匾额和对联随处皆是。仔细看来可以分成三类,有歌颂晋祠是三晋之源的,如:“唐晋斯源”、“宗唐发韧”、“名播三晋”;有赞美晋祠风光的,如:“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文章”;有叙述晋祠历史传说的,如“普惠桐封”、“灵源惠泽”、“沛泽共汾川,十里稻畦流碧玉;剪圭分参野,千年桐荫普黎甿”等等。基本上是应景之作,溢美之词。但也有些神奇之笔,比如傅青主题写的“难老”匾额(此匾为晋祠中现存最古老的匾额,清乾隆五十二年重立的作品,其余匾额都是清末以后的)。“难老”二字语出《诗经•鲁颂•泮水》中的“永锡难老”,意思是晋水长流与天地共存。亭子两旁立柱有一幅对联也很般配:“昼夜不舍,天地同流”,源于《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四字短联,本就难作,难得这幅对联既合着难老泉的意思,又有深湛的哲理。泉水难老,人生易老,如今这难老泉也已经干涸了,何况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更是风流云散!

饮水思源,凭吊晋祠,细细捡拾,颇多收获。去晋祠求签的人很多,说是灵验无匹,祈福祈寿,求子求财。我却觉得把自己的命运放在神佛手里并不放心,还是自己努力掌握来得更牢靠些。我到晋祠最大的收获是学一个“信”字,剪桐封弟的故事讲的就是信,水母娘娘的传说讲的也是信,而后世李唐王朝的发迹以及晋商的百年繁荣都离不开这个“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的一生应该始终学习为人处事治国理家的道德,而“信”正是道德的根本。历史沧桑,英雄尘土,唯有精神和道德永留人心,是人类瓜叶绵延、发展不绝的真正的源头。在晋水的源泉,思考立身的根本,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

在远去的路上,我时不时还看得见平静的汾河,不由得又想起这晋水的源头,这山水形胜的晋祠。

三、忠义千秋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解州(当地方言,“解”念“害”音)关帝庙一年两度赶庙会的日子(另一次是农历四月初八)。可惜我今年赶上的时节却没看上热闹,全怨这连绵不断的秋雨了。有失就有得,游人少了我便可以仔细地领略这全国最大关帝庙的风采。

解州关帝庙不愧为全国规格最高,占地最大,形制最全的武庙。整座庙宇森森然有种宫殿的气派,中轴对称,前殿后寝。大门分三进,为端门、雉门和午门,端门对面为四龙琉璃照壁,左右是钟楼鼓,门前是用三根铜柱交叉起来的铜挡众,意思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老百姓到此止步。整整衣冠,穿过端门,到了雉门。雉门很有趣,关起门来,在台阶上用木板一铺是个戏台,锣鼓家伙一敲,关公大戏就可以上演,对面的午门正好成了戏棚。前殿的主体是御书楼和崇宁殿。主殿被称为崇宁殿是因为关羽在宋朝被封为“崇宁真君”,到了明朝关羽加封为“关圣帝君”,大殿规格也上升为九开间大殿,环绕殿外共有26根盘龙石柱,可以和曲阜孔庙大成殿相媲美,完全是帝王的规格。崇宁殿内关羽也是帝王打扮,左右各立一个文臣,据导游说这两个大臣是显示关羽帝王气派的摆设,没有姓名来历。其实不然,据《陔余丛考》记载:“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关羽)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后寝由刀楼、印楼和春秋楼组成。刀是青龙偃月刀(最早的史书记载关羽使的是剑,后来变成了矛,直到元代才改成了大刀,《三国演义》中定名为青龙偃月刀),印是汉寿亭侯印。春秋楼是全庙最高的建筑,楼上有关公读春秋的塑像,还有象征着山西108个县的108个木隔扇。整个关帝庙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如环绕四周的碑廊等,特别是庙内外的五座牌坊很有特色,当时记下了每个牌坊的题字,分别是:“气肃千秋”、“大义参天”、“精忠贯日”、“威震华夏”、“万代瞻仰”,连贯起来是对关羽的最高评价:生前“威震华夏”,身后“万代瞻仰”,从来“精忠贯日”,始终“大义参天”,永远“气肃千秋”。

五个牌坊中我最喜欢“万代瞻仰”石牌坊,不过它被搁置在了旅游区的外边,无人问津,比较破败。当天除了几个算命的老头在躲雨,只有我拿着照相机一个劲的拍照。可能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很怪,但我却为能看到这么精美的石牌坊而欣喜不已。整个石牌坊雕刻的玲珑剔透,一组一组全是关羽的生平故事: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长桥别操、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杀文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甚至还有成神成帝的造像,唯独没有败走麦城的一段。牌坊的两面刻满了这些人物故事,而且还施以彩绘,更为传神!看着这些石刻的连环画,不由想起了关羽的传奇。

诸葛亮曾评价关羽“绝伦逸群”,那是溢美之词。其实关羽原本是三国中一个普通的将领,兵败而死,身首异处;魏晋南北朝时默默无闻乏人提及,隋唐时则作为当时的武圣人姜子牙的七十二员配将之一;后代逐渐受到重视,宋为王、明为帝、清则为圣,成为了与孔圣人比肩的武圣人,民间更将关羽当成了神。为什么关羽有如此传奇的经历呢?不过从民间崇拜、朝廷利用和宗教推动三个方面想想,还是有根据的。首先关羽的形象在中国老百姓当中是深入民心的,他事刘备有忠、对曹操有义、待嫂嫂有礼、读春秋有智、杀敌寇有勇、而且挂印封金,不贪财色。于是老百姓敬重他祭奠他,甚至将他当成财神。从唐朝开始就有《说三国》的话本(说书的前身),元代以后三国戏更是层出不穷,于是在草民中间不需要识字就知道了关羽,崇拜关羽之风越行越盛。这时朝廷官府出面了,关羽的忠和义,也是以儒家思想治天下的封建王朝所推行和尊崇的。老百姓心目中有了这尊忠义之神,朝廷很方便拿来利用,于是累世加封,建庙推崇。凭着《三国演义》打江山的清朝更是巧妙的利用关羽故事沟通了和蒙古的关系,顺治皇帝对蒙古王公说:爱新觉罗是刘备转世,而蒙古各部则是二弟关羽,蒙满世世代代为兄弟,永不相负。其实民间也好,朝廷也好,关羽的造神运动当中还少不了宗教的推动作用。最早把关羽敬奉为神的是道教,先作为除妖镇怪的神将,后成了统帅三界的大神。也是道教请朝廷把关羽封成了帝王。第二个神话关羽的宗教是佛教,佛教中国化以后不断和道教争锋,很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用佛教的“广大法力”收服道教的神仙。于是借用了一个三国的故事,关羽就成了佛教中护法的伽蓝菩萨。故事是这样的,关羽被孙权斩首后,头颅送到了曹操那里,也就葬在了洛阳,于是关羽阴魂不散,直喊“头来”,一心报仇,当魂魄到了玉泉山正好碰到了智恺法师,智恺法师对关羽的魂魄说:“你喊头来,你想报仇,可是被你砍掉头颅的人找谁去报仇,那里去找头呢?”关羽顿悟,放下大刀,立地成佛!最后一个介入关羽造神运动的宗教是儒教,儒家一向反对怪力乱神,但关羽的忠义也是儒教的信仰之一,于是推举关羽成为武圣人,建立武庙以敬奉,其实对于儒教来说,庙堂里的并不是泥塑的关羽,而是人们心中的忠义精神。三种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不断融合,关羽在宗教中的作用也就越重要。宗教和政治、民俗结合,关羽这尊神也就真正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

运城附近关羽的遗迹还很多,出名的有盐池和常平关帝庙常平关帝庙位于解州镇东18公里常平乡,是关羽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自从关羽年轻时因为除了恶霸逃离故乡,关羽的父母投井自杀后,这里反倒没有了关姓的后人。常平关帝庙最初是民间自发兴建的,规模不大,自有特色。最大的特色这里是关羽的家庙,里面供奉着关羽曾祖父、祖父、父亲、关羽和关羽之子五代人,是全国其他关帝庙所没有的。庙里有一座元代砖塔,相传塔下就是关羽父母所投之井,后世建塔为墓。这里的柏树也是姿形奇特,其中一棵几近倒伏,而且所倒的方向是指向解州关帝庙的,与其他树木截然相反(大多数树木顺着山风吹来的方向倾倒)。传说关羽死后头在洛阳,身在襄阳,魂在故乡,关老爷的魂魄晚上在常平关帝庙休息,白天就顺着这棵柏树飞到解州关帝庙工作,恰巧那里也有一棵茂盛的柏树指着这里,两树遥对,引人遐思。关帝庙山门两侧各有一个木牌坊,侧面观看形同飞鸟,其中一个上题四个大字:“灵钟鹾海”,灵钟描述的是对面的中条山,而鹾海指的就是运城的盐池了。

盐池取盐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每年春秋两季蓄水,水析盐出;夏季引水入田、风干为盐;冬季排干池水,池底是硝,据说常年厚度可以达到一米。几千年周而复始,是中国古代三大盐产地之一。古人在东海之滨煮海为盐,在四川自贡凿井为盐,都是人力产物;唯有运城盐池,只要日、水、风三昧,天工自然,无需人力。古人不晓得盐池之下有盐矿,只当是神力穿凿,建池神庙以祭之。运城盐池历代被视作“国之重宝”,这也是运城地区(古称河东)自古盐业鼎盛,物阜民丰的由来。传说宋朝时,曾有三年间,盐池里热浪翻滚,池水赤红,盐不得出,朝廷震动。当时道教得势,张天师施展神力,说是蚩尤作怪,这赤红的池水就是蚩尤的鲜血!于是请来关羽显圣,一阵风雨雷电之后,盐池重新风平浪静,池水返清,又有盐了。这就是元代杂剧“关羽显圣战蚩尤”的蓝本。因为关羽有如此神力,张天师就上书请求朝廷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连上古黄帝的老对手蚩尤都敌不过关羽,朝廷自然不敢怠慢,不断册封关羽,建关帝庙祭之。

说到“忠义”容易,说清“忠义”很难,老子曾说:德坏而有礼,理废而有法。古人崇尚以德治国,而“忠义”就是德的核心思想。关羽一生,有忠有义,后世楷模。如今的中国重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树立具有时代特点的忠义准则和代表人物是非常有价值和有必要的。关羽是生根在中国人心中的忠义之神,也代表着中国人普遍的道德准则,值得后世之人永远敬仰。祭祀关羽其实就是祭祀国人心中永恒的人生理想。

游关羽的故乡,追关羽的故事,想关羽的精神,发关羽的感慨,真是:秋风秋雨读春秋,关庙关府忆关公。

四、北方城廓

写到平遥,很自然就想起城墙上骑三轮车的老人。我坐着他的车子在平遥古城墙上转了一圈,一路上听他讲平遥“是一个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乌龟城”,配合着他那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讲话样子,的确很令人难忘。

把骑车老人的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平遥古城解说词。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先后三次迁址,如今的平遥是明朝时最后确定的城址。平遥古城墙保存完整,东、西、北三面城墙平直,南面城墙因城外河流地势而有些曲折。从空中俯瞰,南城门是头,北城门是尾,东西各有两个城门是四个爪子,南北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整体形态仿佛是个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乌龟。骑车老汉说到这里就赞叹:这是一个神龟阿!保佑我们平遥城老百姓富裕吉祥!为了保住这座神龟的灵气,平遥城的建设者颇用了些心思。平遥城东西的四个乌龟爪子门,三个门都朝南开,唯有东北门是向东开的,城门外一条土路连着十里外的一座宝塔,好像用链条拴住了乌龟的左后爪,不让他溜走。南城门里修一座小狮子庙,小狮子正好踩在乌龟的脖子上,于是乌龟成了缩头的,自然更跑不了。也许是冥冥中的巧合,两件法宝真的镇住了这座神龟名城,真的保佑了这座北方的城廓千百年来历经风雨依然完好。整个城墙共有4座角楼,目前只有东北和西北角楼恢复了原貌,其余两个都毁了。但象征着孔子门下的七十二个贤人的望楼和三千个门徒的垛口还保存完好,有几个望楼的下层还残存着彩塑的贤人像。除此之外,城墙上还留有魁星楼和点将台。绕城一周,真要叹服建筑者的巧思,整个城墙的交通设计和排水设计都很完备,望楼、马面、女墙、垛口相互配合,形成了没有任何死角的防御体系。城墙的北、东、西三面外是人工挖掘的城壕,南面则以自然河流作为防御,如今城濠是干涸了,但沿河遍植的绿柳依旧点缀着灰色的城堡,给这座古城带来清新的气象。

平遥城中原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七十二个小巷(据说这个数目也是和城墙上的望楼一一对应的)。四条大街中,东西向的有三条,南面的一条,连接着东边的文庙和西边的关帝庙(武庙),是所谓的文武相配;中间的一条,连接着东边的城隍庙和西边的县衙门,是所谓的阴阳相配;北边的一条,东有清虚观,西是集福寺(已毁),可以说是道佛相配。贯穿三条东西向的大街的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直通南门,就是现在的明清街。明清街正当中是市楼,市楼是平遥城中最高的建筑,楼旁有一口井,传说水色金黄,所以称为“金井市楼”;市楼还有一个传说:市楼地基下面有一匹金马驹,它与祁县的金马车,灵石的大陨石合称为晋中三大神物。传奇不可寻觅,登上市楼看民生百态倒是非常方便。

站在市楼上,向四面观望,从那层层铺叠着的屋瓦可以感到中国文化里中庸和均衡的美。平遥古城是治国文人的平遥,他们追溯着孔子的思想,用砖石瓦块构造起了符合礼法的城池,处处都体现着秩序和伦理的精神。崇文重武,孔子关公都被树立成绝对的信仰,仁和义被请进庙堂,如同道士和佛祖被供奉起来。平遥更是商贩市民的平遥,他们为自己生活的城市渲染出许多神奇的色彩,古老的传奇,神怪的典故,其实都是百姓心中的向往。那财神庙、清虚观里袅袅升起的香烟,正是人们世代不绝的希望。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都在平遥古城中融合并体现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日暮时分,游人渐渐散去了,古城的居民在灯火和夜色里开始了真正的生活。

理想永远是崇高而美好的,中国古代五千年追寻着的天理大道其实从来都没有实现过。现实的生活是具体的,一个城市也不可能只用精神和信仰统治着,政治和法律是必须的统治工具,而其代表就是衙门。在山西我一共看了两处衙门,一个就是平遥的县衙,另一个是霍州的州衙。其中县衙属于明清两代最低的政权机构,而州衙要高一级。如果联想到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和北京的皇宫紫禁城,我见过了中国古代各级官衙的遗存,从中多少可以管窥官衙的文化。平遥县衙的格局和霍州州衙相近,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路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内宅,是行政的主体建筑;东路为前驿站,后仓库;西路为前监狱,后校场。大堂是整个衙门的核心建筑,一般都称为“亲民堂”,主要举行大型仪式和审理刑事案件,殿前有宽敞的庭院和月台,两厢是“礼、吏、工、刑、兵、户”六房,整体建筑风格肃穆庄严,充分体现着政权的威仪。二堂的建筑比较轻松些,一般处理钱粮和民事诉讼。平遥县衙二堂仪门上悬有一匾“天理国法人情”,较全面地表达了古人处理世事的三大法宝,“天理”是仁义道德的伦理教化;“国法”是纲常律法的强制手段;“人情”是情面关系的润滑措施。天理也好,国法人情也罢,其实都是各级官员一手把握。自古百姓歌颂包公、海瑞等清官,也是对政治清明的一种期望。任何期望因为不容易获得才更显得珍贵。内宅的部分,县衙和州衙有些不同,州官是五品,内宅有家眷;县官是七品,不能携带家眷上任,所以内宅只有一进三间。楼下三间起居,楼上设一神阁,供奉官印。据说守印的是一个狐仙,清官守印,贪官夺印。神鬼之说毕竟惘然,不过是县令自欺欺人的一种寄托罢了。

国中有王才是国,城里有官方为城。四方一座城池,堂堂一个官衙,加上辐辏的街巷,林立的店铺,往来的商贾,穿流的居民,于是就有了平遥。散落全城的明清遗迹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城镇建设的活化石。细雨中我追寻在古城的街巷。大街上的店铺还打着明清时期的老字号,外观上也是老样子,但感觉却是“旧瓶装新酒”。明清街上的商业氛围尤其浓洌,推光漆器、平遥牛肉的招牌到处都是有些碍眼,饭店和旅店的拉客之声不绝于耳。只好把目光拐进小巷,这里是另一个世界,平静的冷清的,甚至有些寂寞的世界。偶尔闪入的砖雕门楼,飞檐一角,或是一个门墩、一棵古树,还些须留着过去的影子。

晚上我躺在沙巷街一得客栈的土炕上,看着这座有278年历史的老房子。它原本是票号掌柜侯王宾的故居,如今开了旅店。老宅院的外观被很好的保护了下来,上马石、拴马柱、大门、垂花门,还有小姐的秀楼等等一应俱全。房间的内部结构完全改变了,空调、彩电、卫生设备应有尽有。这不由让我想到平遥的现状,我开始思考此行平遥的目的。如今全国都很时兴访古旅游,江南小镇,徽州村落,山西大院,丽江、平遥、凤凰等古城都成了热点,想来这也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经济发达,社会转型,农耕文明成为了现在人思想深处莫名的乡愁,那残存的古老遗迹舒缓着现代人的疲惫,那久违的泥土芬芳温暖着现代人的心房。但过多的跟风和过分的商业化,把最后的那一点思古的温情都扫荡地颗粒无存,留给游客的,可能只有到此一游的纪念照片和那无法弥补的失望之情了。

两天的时间,相对于平遥的历史只是眨眼之间;县城的平遥,相对于辽阔的祖国只是一叶之舟。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在这座北方的城廓里,流传着千年历史的沿革,闪现过晋商票号的繁荣,屡经战火,荡涤风云,至今依然顽强地站立在晋中大地上。如今它只剩下一具躯壳,也足以体现古人的政治理想、治世措施和文化观念,这些文化的遗存足够使它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

五、寂寞乡村

行走山西,越走越远,但始终也看不到真正的百姓生活。作为旅行者的我,注定只是在或大或小的景点上留连。营造的气氛,附会的故事,穿凿的景物,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反而是村路边好奇的孩子,院门口淡漠的老人,忙着收拾院子洗晾衣服的妇女,赶着牲口架着车子匆匆而过的男人,才吸引了我更多的目光。他们和我有着隔膜,但我并不愿意只是一个陌生的看客,我努力地和尽可能多的人交流,或者司机,或者乘客,或者商贩,或者导游,他们的言语让我更加了解这一片美好的山西大地。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直至乡村,行走的越深入,所得的越丰富,我坚信人文的美才是山西最大的风景。

相比起知名的寺庙、宅院和古城,经过的几个小村子让我感到更亲切。它们是寂寞的美人,在山间静静一等待就是几百上千年。容颜已经杳然,风韵依旧长存,那浅浅留下的几眼回眸、依稀身影,也让我着迷不已。

阳城县郭峪村是个从明代就兴盛起来的大村子,闯王李自成因为它远近闻名的富裕攻打了三次,村庄几乎毁灭,所以在后来的重建中就特别突出了防御的功能。我在这里的旅行也是从一段地道开始的。郭峪村的地道一端直通村外,就在一个普通的民居小院子里,外人很难知道这么个隐蔽的出口。地道内大约一人高,稍稍弯腰就可以通行自如了,不过导游说原本地道并没有这么宽敞,后来为了方便旅行才拓宽并包了砖券。地道内还有分支,通往村子的其他地方,最重要的一条路是通向村中心豫楼的。豫楼是郭峪村防御体系的重要部分,“豫”通“御”,当危险来临外敌入侵时,全体村民可以躲进楼内进行防御。豫楼由村中大户发起,全体村民出工出力建成的,楼宽五开间,楼高三十三米,是真正的百尺高楼。楼分七层,底层无窗,但内部有水井、磨房、锅灶,甚至有隐蔽的厕所。二到六层有窗,方便通风换气,还可以进行攻击,这是村民避难的场所。七层最高,建有一个楼阁,四面围以垛口,是主要的攻击和防御的工事。站在豫楼最高处,可以俯瞰整个郭峪村,远山起伏,近水奔流,寨墙高耸,雉堞嶙峋,和豫楼相互呼应,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这里的寨墙包以青砖,墙外以自然的河流作为城壕,整个村寨共开三个村门,其一为水门。如今只剩下东北两面的寨墙还保存着,墙很高,估计有十几米,在内侧开有可以容纳村丁的窑洞,最高的地方竟有五层窑洞。地道、寨墙和豫楼,三位一体形成了郭峪村严密的防御体系,其实这也是山西许多富裕村落相近的防御模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中国人普遍有着这样的处事心理,体现在村落建设上则充分考虑了防守的重要作用。山西作为中原内地重要的省份,晋南、晋东南地区也因从地里位置上接近隋唐宋的政治中心带长安——洛阳——开封,较早就进入了繁荣兴盛的时期,村落发展比较完备严密,是南方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是否有坚固的寨墙可以作为村落建设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古人不仅希望居住的安全,更希望居住的美好,因而风水的营造也是村落营造的重要内容,这在沁水县西文兴村体现的更好些。西文兴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后人建立的村落,全村皆为柳姓。柳宗元因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被贬永州,为防止家人因此受害特地要求后人搬离故乡河东解州(运城)。当他的后人来到王屋山的腹地,感觉这里山水环绕风水无双,就正式安家落户了。直到明朝末年,默默无闻了好多代的柳家人终于走出大山去经商做官,发达后就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村落营造工程,目前的西文兴村就是这时期的产物。风水之说,也不完全是封建迷信的东西,环境美学上的意义且不必说,单是对于村民心理上的凝聚作用也有重要的价值。西文兴村依托北面的凤凰山而建,山势森然,卧虎藏龙。左有东山“三台左抱”,右有西岭“九岗右环”,面前一带平川,遥遥对着南面的二龙戏珠山。一条西文兴河缓缓绕过村子流向远方。四周林木繁美,土地开阔肥沃,的的确确是块吉壤。村子的建设也是由北向南铺开,北部是内府区,由若干个两进或者三进的四合院落组成,每进四合院都是“四大八小”的格局,有明显的晋东南民居风格,这些院落是族人居住的主要场所;中部为牌坊街和文昌阁等建筑,是连接内外的中枢;南部是外府区,有关帝庙、魁星楼、宗祠、文庙等公共建筑,是村民集会的场所。因为整个村子的地势是北高南低,为防止风水外泄,村南修了很高的平台和寨墙,关帝庙和魁星楼也建的比较高,人为弥补了自然的不足。在村口的河上修一座石桥,起到水口的作用。河流在风水中作用很大,即要方便饮用灌溉,还要避免泛滥,更作为了村子财富和运气的象征,因此水是不能轻易流走的,往往是挖个小湖或者建座小桥,约束一下,好比是把财运挡在了村子里一样,这类建筑就是水口。在村子南面的二龙戏珠山上还建有柳氏后人的坟茔,虽然没去,据说也是风水极盛的。阳宅(村子)和阴宅(坟墓)相互配合形成了一整套的村落风水。这样的营造和构建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很强的村落向心力。从古代村落的建设上我深刻感到宗族礼法的巨大作用,应该说这种力量有积极和建设性的一面。五四运动后,宗族礼法基本上和封建主义紧密地挂上了钩,于是成了被批判和颠覆的反动力量。但我却觉得对于有着亿兆人民的中国来说,如果以农为本的经济生活形态不彻底改变,就不应该抛弃宗族伦理的治理作用。把劳动力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是宗族制度最大的弊端,但相应的维持伦理秩序的优势一面也不应该全然放弃。

明朝末年柳氏后人经商致富后,开始举全村之力建造西文兴村;到柳遇春一代则开始出仕为官,村落的建造达到了最高潮。这和山西地区许多村落的发迹道路基本相同,从务农而经商,由富裕到为官,累积财富,兴建家园。随意走在西文兴村之中,美好的建筑随处可见,也许因为山高皇帝远,很多建筑还因为主人的喜好超出了礼法的规制,有着相对自由活泼的美。例如司马第的大门,竟然有九重斗拱上六下三,壮观异常,即便是皇宫没有这样张扬的门楣,堪称一绝。虽然现如今这里早已衰落,豪华宅院也都是几户村民的分而居住,但是那些挂满辣椒玉米的楼板,那些摆着杂物瓜果的窗台,还保存着极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比起灵石的王家大院也不显逊色。即便在垫了街道、垒了猪圈的石块当中,我还发现了完整的“四狮如意(事事如意)”的石雕照壁底座。生活仿佛是一个轮回,如今西文兴村又成了个穷村,百姓以种地为生,养牛作为副业。山川秀美风水绝伦不能真正带来富裕,闭塞的交通却成了致富的障碍。这里有个山西历史与现代的矛盾,历史和现代山西的地理环境并没有什么不同,古代的山西人走了出去创造了财富的神话,今天的山西人守在本乡本土靠挖煤却依旧贫穷。古代的山西人发达了却没有用那些车载斗量的金银变换出更丰盈的财富,而是搬回深山修筑起富丽甲于天下的深宅大院,今天的山西人千篇一律地恢复着一个又一个大院争取着游客和财富。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时也命也。

在山西层层黄土之上,条条沟岭之间,一定还有许多寂寞的村落,或许他们曾经闪烁过一瞬的辉煌,或许始终默默无闻,但在那些本乡本土的村民心中,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故园才是最美好的,那是一种我们这些外乡人无法体味的美好。谁又能说寂寞不也是一种美丽吗?

六、庙观重重

“上车睡觉,下车看庙”是对山西旅行诙谐地描述,在辽阔的山西大地上散落着占中国总数百分之七十的古建筑和文物,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寺观庙宇。田间地头寻常巷陌里常常隐藏着黄墙一角,时时鸣响着暮鼓晨钟。同行的朋友戏言山西一行把他一生要看得庙宇都看完了。而我则深深地感到此行经过的每一处寺观都闪烁着独特的文化光芒。

不必说遍及山西的关帝庙,也不必说晋水之源的晋祠,更不必说清凉佛界的五台山,单是平遥城中的城隍庙双林寺就很有看头。每一个城镇乡村都有一个本乡本土的保护神,城镇上称为城隍,乡村里叫做土地,他们往往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做出过非凡的义举,庇佑过当地的百姓,于是建设庙堂以祭奠。按照正统的说法城隍属于五品官员,比七品县令的官阶要高,所以在平遥城中城隍庙建在城东,居于县衙的左边等级更高一些。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琉璃,城隍庙中所有的屋顶都采用土黄和湖蓝的琉璃瓦铺就,殿脊上有琉璃砖雕的人物走兽和楼阁,完整而出彩,据说这种蓝色准确地称呼应该是孔雀蓝,如今烧制这种色彩的琉璃工艺已经失传。古人把满心的崇敬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确不是毫无信仰的现代人可以理解的。双林寺的名头更大了,被贯以彩塑博物馆的名号,可见不同凡响。我是冒着雨骑着车赶到双林寺参观的,因为时候尚早游人很少,看见我骑着破车灰尘满面的样子,连卖工艺品的小贩也懒得搭理我,正好方便我自由清静地游览。双林寺规模不小,前后四进,主要的彩塑分布在天王殿、菩萨殿,最出名的彩塑有韦陀、自在观音和渡海观音(因为大殿维修,没有看到),这些彩塑的确很有特色,不像明清的塑像那么高高在上,而保持着一种自由活泼的造型风格,比如韦陀扭曲成“S”型的身姿和自在观音翘的老高一条腿。出于保护的目的,双林寺所有的殿堂都用通天的铁栏杆封了起来,游人只能模模糊糊地看看,多少有些失望。正碰到一个学习美术的小伙子用黄泥临摹一条佛祖莲台下的小龙,忍不住上前攀谈。得知他要在这里学习一年,临摹所有的彩塑作品。寺里每天收费60元,草草算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正在学习的穷学生来说负担也不轻。分别以后,他又坐在大殿的门槛上思索造型,看着他的背影让我联想到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背影,真心地祝愿他成功!

相比名声大振的双林寺,深藏在吕梁山里的隰县小西天悬塑和蒲县东岳庙泥塑,以灿烂的技艺和恢宏的气势给了我更大的震撼。

隰县县城往西一公里的凤凰山上就是小西天,又称千佛庵,我倒觉得称为万佛庵也不为过。山脚一方弯月的池塘,林畔一架玲珑的石桥,接引着我走进小西天的胜境,走上百级石阶,穿过一道洞天,山门就在眼前了。因为地形的局促,罗列着的许多殿堂规模都很小,大雄宝殿也不像平常的寺庙那么壮阔。攀着木梯走到寺庙的最上一层,才到了全寺的精华。佛经上说如来佛祖之上还有三十三重天,十万个佛祖菩萨,小西天就在大雄宝殿之上修葺了五孔窑洞,当真用悬塑再现了这重重的天幕和无数的菩萨。走进殿内,举目所见都是满天飞舞着的神佛,大的竟有几人高低,小的只是拇指大小。除了佛像,还有无数的楼阁宝塔,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人心中的极乐世界被虔诚的演绎着,即便我这个不信神佛的人站在这里,也有一种想拜倒下去的冲动。正在留连间,遇到一个五台山来挂单的和尚,与他攀谈,方才知道这些造像的究竟:正面五位佛祖分别是“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分站五佛两旁的是十大菩萨;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还有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大梁上是八大金刚,粱柱间是极乐世界;十二个乐伎菩萨,飞在各处表演着天界的歌舞。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点缀在层层迭迭、云雾缭绕的天宫楼阁之间,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这样的悬塑珍品在全中国也是独一份,也不枉我千里迢迢来看一遭。

东岳庙坐落在蒲县的柏山上。柏山之下两水环抱,柏山之上遍植松柏,环山路而上,越走越幽静,经过招魂台,转过华佗庙,蒲县胜景的东岳庙就在眼前。百十米长的一条蹬道直通山门,两旁是土地庙、将军祠、御马廊等等配属建筑。山门里一幅对联很有意思:伐吾山林吾勿语,伤汝性命汝难逃。或许因为这幅对联,柏山的树木多少得到了保全。东岳大帝黄飞虎是泰山的正神,执掌天地间的善恶祸福,兼管地府里的幽冥鬼事。这里是他的行宫,规制很全规模很大,不是乡间小庙可以比拟。行宫正殿屋脊重重、巍峨壮丽;大殿前有乐楼、看台、金水桥和献殿;大殿后是寝宫、子孙娘娘庙和天堂阁;四周环绕着两层的廊房,下为管理人间祸福的各级衙门,上为立满石碑的抄手游廊。走到最后有两个小石拱门,上有匾额——“地狱”。走进地狱之门,一道石梯斜斜向下幽暗深长,前后左右没有别的游人,整个庙宇只听见风声鸟鸣,心里还真有些惶惶然。正左顾右盼间,猛见一具泥塑判官正怒目直指,更增恐怖,赶紧三两脚走完地狱之路。地狱的第一层是阴曹,分为东曹和西曹,里面各有三个判官还有被审判的亡人,西曹中有一组泥塑:坐着的岳飞父子和跪着的秦桧夫妻,真是善恶到头中有报。两阴曹间有菩萨殿,居中是地藏王菩萨,左右有观音菩萨和火焰明王。地藏王菩萨有大誓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度不尽冤魂不返阳间”,如今誓愿尚未成功,只好在阴间继续普度众生。观音菩萨代表着慈悲,救度着尚有良善之心的阴魂;火焰明王象征着严厉,恶贯满盈仍不思悔改者必被真火烧尽永世不得超生。菩萨殿前还有十八级台阶,意思是十八层地狱,走下去就来到地狱的第二层。这里仿佛一个天井,有点象平陆的地窨子,北东西三面共十五孔窑洞相连,构成了五岳大帝和十殿阎王齐全的地狱山,十八层地狱里的景象在阎王殿内一一展现,一百四十多尊真人大小的明代泥塑演绎着无常恶鬼、牛头马面、种种酷刑、件件故事,阴阳界、奈何桥、望乡台、孟婆汤各种传说应有尽有,真可谓是叹为观止!整组泥塑作品是东岳庙的珍宝,即使在全国如此完整的泥塑作品也很罕见,几乎可以和丰都鬼城相媲美。除了泥塑,东岳庙可看的东西还很多,比如行宫大殿的斗拱梁柱上或泥塑、或木雕、或彩绘的民间故事,比如子孙娘娘庙的窗台上用来还愿的婴儿小鞋,还比如元代献殿四根风格内容完全不同的石雕盘龙柱子。另外这里也是山西重要的地方戏——蒲剧的发源地,一个东岳庙里有三个乐楼戏台,每年庙会的时候,三台大戏同时上演互争短长,整个东岳庙行宫大院挤满了十里八乡的乡亲戏迷。据说也不是所有的戏班子都可以进东岳庙的,各个班子先在庙外比个高低,优胜了的名角名班才能上戏台演大戏。一座东岳庙,汇聚了人们求福、求禄、求财、求寿、求阴功、求来生的所有愿望,也就难怪它从宋元至今一直香火不断了!

如果说芮城永乐宫是山西最名至实归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永乐宫全名大纯阳万寿宫,是在元朝奉敕令修建的,前后用了一百一十年才建成,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是山西芮城永乐宫——供奉吕洞宾;陕西终南山重阳宫——供奉王重阳;北京白云观——供奉邱处机),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它原本建在吕洞宾的故乡永乐镇上,一九五九年因为兴修三门峡水库历时六年搬迁到此。永乐宫的元代古建筑主要是四个大殿:龙虎殿(也是宫门)、无极之殿(三清殿)、纯阳之殿、重阳之殿,其中三清殿是主殿,是元代庑殿顶减柱法木构建筑,雄浑凝重,斗拱上布满木雕行龙、蟠龙、游龙,更显壮观。三清殿内就是国之瑰宝——壁画《朝元图》。三清是指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道君,三清合一,是为无极,所以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朝元图画的就是道教的诸多神祗朝拜原始天尊的场景。在大殿的所有墙壁上共画有二百八十六个人物,其中有皇天(玉皇大帝)、厚土、东王公、西王母、紫微、勾陈、南极长生、东极救苦八位主神,围绕着主神大像还有二十八宿、星辰日月、山神河伯、丰都鬼王、元帅神将,甚至青龙白虎,天丁玉女等等形象,云气缭绕,袍带生辉。整个殿堂的画面前后呼应,左右逢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达到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高峰。立粉帖金技法更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使得壁上人物呼之欲出。据说画师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传人,仔细观摩确有吴带当风的气韵。和民间绘画的随意率真不同,永乐宫壁画雍容华贵整饬严谨,完全是宫廷风格。永乐宫的管理人员告诉我:元朝是个不重视艺术的朝代,宫廷画师流落民间,依靠绘制庙宇壁画谋生,不经意间成就了元代壁画的艺术价值。当我问到那些繁而不乱一气呵成的线条的绘制方法时,他告诉我在搬迁整理永乐宫时发现了一件一米多长的木杆,木杆一头用铁丝固定,猜测可能是用来绑住毛笔的,画师站在架子上手持木杆进行绘制,这样长逾数米的线条就可以一挥而就了。但我还是有些怀疑,如果真是这样,那画师需要多么高深的气力才能完成这件工作啊!后来我查询相关的资料,得知当时可能不是用毛笔,而是用一种草来绘制壁画的,这种草和芦苇相似,长约一米,内部中空,既直且韧,固定在木杆上,注满墨汁以勾勒线条,这样就能保证画出的线条粗细一致刚健有力。永乐宫中除却三清殿的朝元图,其他大殿的所有墙壁上都有绘画,主要是青绿山水连环画,讲述的是吕洞宾和王重阳的传奇故事。壁画是脆弱的,日晒雨淋墙毁屋塌都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何保护好这些国宝确实需要下更大的功夫,解决好保护和旅游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希望这一次的相见不会成为永别,如果未来有机会,我愿意再次走进这壁画艺术的殿堂。

山西寺院俯拾皆是,据说和逢庙必拜的阎锡山有莫大关系。我倒觉着这是山西民风使然。民心向富,崇鬼敬神,自然有了余力就会修庙以保长远。不必计较那些跪倒在神佛面前的善男信女,多留心那些巍峨的殿宇,迷人的艺术也是莫大的收获。文化往往就是用人们最习惯的方式传承到了今天,撩开那熟悉的面纱,我们也许会发现更深沉的民族性格。走过这些林林总总的寺院道观,仿佛再次走进了历史。抚摸着那些廊柱雕塑,观摩着那些彩绘壁画,聆听着那些钟鼓之声,我感到的是古人对生活的领悟和对幸福的向往。

七、走近晋商

小时候常听到一种说法:“山西人,九毛九”,说的是山西人的吝啬,于是很自然地以为那是由于山西贫困的缘故。后来读余秋雨的《抱愧山西》,为山西自古贫穷的说法摘了帽子,于是又很自然对山西的富足抱有幻想。直到我游历了山西一番后才对山西的贫和富,有着更清晰地认识。而写到山西的穷和富,都离不开山西的商人。

山西商人很早就有,从隋唐时期经营晋南盐业开始计算如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西安——洛阳——开封”一线,晋南和晋东南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本身又有盐和煤的资源,兴盛的比较早。元明清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北移南迁,山西的经济中心也变迁了。平遥、太谷、祁县因为处于通向北京的要道,并可以通过张家口与外蒙相连而逐渐兴盛。山西商人因为贸易发家,最终以票号闻名,在清朝中后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山西商帮也成为了中国所有商帮中的领袖。可惜这份繁荣如烟花般灿烂,也如烟花般消散,辛亥革命后逐步崩溃没落,虽然孔祥熙仍然富甲天下,但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是江浙沪的商人才是主宰中国经济的决定力量。山西退出了中国商业经济的舞台,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我的山西之行,从太原开始,经过祁县、平遥和灵石,直到晋东南的阳城和晋南的运城。一路走来,我直观上感觉的是山西的贫瘠,对于一个农耕为主的中国来说,这样山丘纵横的土地确实无法填满老百姓的肚子。而像煤、铁和盐的资源在古代完全是国家垄断的,百姓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易经》上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治理名言。这方水土不养人,那就只有离开出去讨生活。漫漫离乡路,辛苦自己知。一朝得发迹,荣归不嫌迟。多少走出口外的人倒在了路旁成为孤魂野鬼,也有多少人吃尽辛苦终于富裕了,然后就带出更多的亲朋好友出外谋生。走出去成为了山西人的一种自主的意识,成为了山西人经商的精神基础,也成为了山西人发家致富的根本动力。因贫致富,富极而贫,两者统一地体现在了明清晋商的身上。这种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客观现象,应该有它必然的外在和内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而内部的埋藏在山西人心灵深处的性格原因是什么呢?

山西民谚:金太谷、银祁县、平遥的铜钱数不完。祁、太、平三大商帮正是山西商人中最鼎盛的三支,也都因为票号的经营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如今那些银子元宝车载斗量的票号完全湮灭了,仅剩下一些遗迹供人参观,最为典型的就是平遥的日升昌票号

日升昌是否是中国第一家票号还需要论证,目前太谷和祁县都找出一些证据说自己境内的某个票号才是中国票号的老祖宗,这多少受旅游业的影响。但雷履泰经营染布庄最终改制成为票号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日升昌为中国影响最大获利最多的票号也是不争的事实。“汇通天下”的御赐金匾依然挂在大堂之上,昭示着它往日的辉煌。游览过日升昌票号的人,一定对于它的密码体系、地下金库记忆很深,而我则对它在经营中的一些理念更感兴趣。

第一是责权明确。东家的所有权和掌柜的经营权分开,大掌柜负责经营和三掌柜负责内务分开,账房和信房分开,存款和取款分开,以及跑街和收账分开等等。这些责权的明确分离保证了整个票号良好的运营环境,避免了过多的人事纠纷,因此这里人员精简,效率很高。一般总号也就是二三十个人,分号七八个人就能开张了。第二是重视人才。身股的概念把票号中所有的雇员都紧紧抓住了,大家成为休戚相关的整体,很好地保证了人员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一整套的升迁和奖惩机制着重发现和培养了人才,并通过身股的分配关系突出了对人才的重视和保护。第三是积少成多。票号主要从事存取业务,汇兑业务和贷款业务,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汇兑业务。票号从汇兑的费率,银钱的兑换上都有周密的考虑,充分发挥积少成多的作用,创造出重要的收入来源。第四是官商结合,第五是扶植同乡,这些就不赘言了。正因为制度上的保证,又顺应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晋商很自然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头。这些制度在票号建立之初就基本确立了,经过了上百年的经营并没有多少改变。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不发展优势也很容易走向反面。比如东家和掌柜的关系使得东家日益远离经营的中心,使得很多决策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再比如因为与政权的关系过于紧密,清王朝的灭亡使得票号成了覆巢之卵。商人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都是社会的末流,他们努力的挣扎,始终无法改变弱者的命运,无论他们用多少银钱堆叠出了壮丽的门楼,还是通过捐官得到了灿烂的顶戴,但历史命运的悲剧,仍然无可避免!人不能脱离他生活的时代,也无法改变环境赋予他的性格。走在日升昌票号中,抚摸着嵌着铜板的厚厚的砖墙,我不免感叹像雷履泰这样敢于变革的人毕竟是少数。山西商人中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比较突出,也因此失去了他们最后转制成为银行的发展机会。其实山西商人在经营中的守旧特点在清朝后期北方的票号与南方的钱庄的交锋中就可以发现,虽然当时钱庄因为受到外来资本冲击较早较深而过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灵活的经营模式也的确冲击了票号的发展。很可惜这些身居山西的老财主们并没有吸取这个经验教训,反而标榜自己的稳妥作法是取胜的关键。这种基于农耕制度的保守经营心态也是山陕等内地商人很重要的性格特征。

靠贸易和票号致富的山西人,无一例外地为自己修筑起了壮丽的宅院。我先后去了祁县的乔家大院和灵石的王家大院。乔家以严谨整饬让我感慨,王家用精巧壮丽让我心动,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特色。但从总体上说,也有许多相似的特性,也能反映出主人共同的性格。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乔家大院名满中外,如今红灯笼也成了所有山西宅院最重要的点缀,不过我还是宁愿把它遗忘,还原历史的真实。

乔家大院正门开在一条小巷之中,四面都是几人高的院墙,门外是百寿图的照壁,两边对联“存天理以覆人欲,蓄道德而能文章”,是左宗棠的手笔,整个一幅儒商的装扮。走进门内,一条笔直的甬路直通小小的祠堂,两旁六个独立且连通的院落,北面院落为三进,轩昂壮丽;南面院落为两进,略微低矮。院落房子的高低大小觉得了居住主人的高低尊卑,处处显示着封建礼法的严谨。所有的房屋和门楣都装饰得富丽堂皇,雕刻的精致繁盛,屋脊上连绵的福云流淌着主人对生活所有的企盼和向往。不过房子虽大,住起来也并不舒服。比方说住宅内没有一处花园,高墙深院,一片灰色,实在是了无生趣。相比起来王家要好一些,也许因为乔家始终是商人,而王家由商而官的缘故,王家的高家崖和红门堡壮观的可以和皇宫相比,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被木雕、石雕和砖雕充满着,可以算是我去过的最富丽豪华的住宅,很难想象这仅仅是一个山西土财主的乡下院落。尤其是红门堡被整体规划成一条龙的样子,宅门是龙头,中间一条甬路是龙身,寨墙上的望楼是龙尾,而且每一个房脊都是龙头,这样张狂的气势也只能用天高皇帝远来解释了。两个大院我都请了导游细细的讲解,从中知道了一些乔家和王家的发家故事。两家都出身寒微,几代人辛苦积累,逐渐成为一方的豪强。这也是所有晋商同样走过的道路。家族兴盛时也都很注重子女的教育,有比较严格的家规族约,这是两家都能够长时间兴旺的保障,乔家直到抗战爆发才弃家而走,王家也富裕长达八代人一两百年。大院中到处都是对联篇额,比如“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惜衣惜食缘是惜福”、“知足阁”、“学吃亏”等等,倒也都是些教化的至理名言。但是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似乎也能看到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晋商富裕以后都花大力气修建宅院,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陈旧的意识,也说明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超前的经济实力没有再投资的途径。修建无比壮丽的住宅成了多余的浮财唯一的去处。构筑这样得金银窝只能是虚张声势,而生长在这样安乐窝里的子孙们也只有奢侈腐败的必然命运了。如今各地都保留着很多山陕会馆,也一样的轩辕壮丽,这种穷极乍富的奢侈铺张也是山西商人的一个性格弱点,他们忘却了祖先创业的艰难,忘却了经商中克勤克俭、诚实守信、积少成多、相互协同的真理,成为许多山西商人败落的直接原因和外在表现。

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美德使得晋商发家致富了;奢侈浮华,因循守旧的劣根却让晋商惨淡失败。历史时代前进的无法阻挡,晋商只能是作为封建时代回光返照的一现昙花。我曾经疑惑过封建制度是否真的阻挡了经济的发展,因为我从晋商、徽商身上好像发现了反例。如今仔细想来,基于土地农耕的中国封建制度从根本上约束了人们的思想形态,因而商人在这种制度里不可能真正做出超越时代的作为。晋商的繁荣有他必然的原因,比如自身的努力奋斗,团体性的协作发展,以及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积累起的财富等等,但从根本上来说靠流通发家的晋商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没有能力推进生产力的划时代发展,于是他们只是聚集了社会中的财富,最终也挥霍掉了这些财富而已。这真应了一句老话,钱财如流水,历史碰巧让这些流水涌进了晋商的漩涡,历史也终将把这些流水抽离出来涌向别处。从这个角度来说,封建制度过于强大的土地约束作用的确是阻碍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先后去过安徽和山西,了解了一些封建时代商人的生活轨迹,这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很多,有关于历史,更有关于现实。如今这些曾经辉煌后又衰落的商家宅院,因为旅游重又兴盛了起来。在我看来,它们与其说是旧时代商人的纪念碑,不如说是他们历史悲剧命运的墓志铭。

八、走笔山西

从山西回来三个月后,我又通过笔墨文字重新走了一回山西。时间没有磨灭我的印象,许多精华之处更为熠熠生辉。山西之行是一次我对黄河黄土文化再认识的过程。虽然走的太急促,看得太匆忙,但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的内涵还是触及到了我的思想深处。作为中国人,有必要很好的认识我们的祖先,认识我们的过去,山西恰好保留了许多资源,使得我可以把书本的知识和眼前的实物一一印证。黄仁宇提倡一种大历史观,我很赞成这个观点,历史不是刻板的考据,而是综合经济、文化、政治,甚至习惯、风俗和心理的研究。学习历史也是研究自己的一种方法,经过游历增长的知识与谨慎思考获得的感悟结合起来,就是人生的智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晋祠也是山西地方的文化之源,饮水思源,写这两个地方算是我的一种尊重吧。但壶口瀑布带给我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站在她的面前我更感到一种震撼、一种畏惧。“好大的水啊!”这是我对瀑布的感叹,更是我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感叹。时而水涨,时而水落,时而高峰,时而低谷,不管世人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正如这滔滔黄水天上而来,正如这滚滚浊涛奔流而去,永永远远在你我中国人的心中。许多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已经断根,我不这么认为,今天的中国依旧是中国,那种文化的传承没有终结,还记得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传说吗?还记得三国群雄汉唐遗风的故事吗?还记得史记汉书诗词歌赋的文字吗?这些文化的水流早已经汇聚成为这无边无际汹涌澎湃的大水,冲击在我们的心头。这种文化的传承从我们还是摇篮里的婴儿就开始了,从老祖母的呢喃儿歌声中就开始了。今天我站在黄河的面前,亲耳听到那流水之声,也唤起了我心底里的文化之声。黄河的美决定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也就决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取向。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很不同,古代的大思想家很少把精力放在纯粹学术的探讨上,经世之学多重实用,可以说中国古人传下来的学问全是实用的哲学。长久以来这些先哲的智慧逐步形成了我们中国人相对统一的传统社会观——伦理治国,信义传家。晋祠的剪桐封弟讲的就是信,山西的关公崇拜说的就是义,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两个字,它们依然是中国人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来源于这种伦理的精神,伦理在中国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治理世界的方法。与西方的神权哲学相比,伦理哲学要亲切很多,至少它是一种可以体验的哲学,我们不用等到去了所谓的那个世界才能验证,只要简单的体会一下爱父母爱子女爱亲人的心就可以明白伦理的力量。中国的治国哲学不是用来崇拜的,它很切实地走了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然道路。平遥古城就是伦理治世的一个标本,从古城的遗迹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平衡中和的美来。可以把哲学这么枯燥的学问,治世这么严酷的手段,转化成为一种美凝固下来,不仅凝固成为砖瓦,而且凝固成为中国人的心灵,不得不让后人钦敬。我们今天说稳定是基础,这个稳定的法门两千年前孔夫子就告诉了大家,那就是伦理的秩序。

中国的文化虽然历史悠远,稳定自然,但却始终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从根本上来说实用主义的态度是它可以兼收并蓄的基础。珍珠虽小,光鉴四方,中国文化的核很小,但外延却非常深广。先秦两汉的百家争鸣,汉晋隋唐的佛教汉化都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洋务运动、五四思潮、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虽然手段或轻或重,效果或好或坏,始终都没有改变文化的核心,那就是中国人心中依然看重的伦理思想,所以始终都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颠覆的过程。看看那些散布在寂寞乡村里的重重庙观,也许他们早已经残破了,但存在着就是一种力量。即便是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最被轻视的商贾,也在黄土堆积的山陕大地上曾经蓬勃的发展过。中国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有儒的忠直、道的飘逸、禅的智慧、法的理性、兵的诡变、玄的虚空,虽然千变万化,但顺应时势,重视实用的态度却是相同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论形势如何,伦理的核心也是一样的。超出了这个界限的文化现象则必然面对改变或者覆亡的命运,比如佛教本来没有孝的观念,而在中国却很突出了这一点,就是一种变革。在这个伦理框架以内,任何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大家庭中都可以得以发展。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的所在。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几千年是这么匆匆逝去了。文化好像都要到古老的书本中去寻找,到破败的寺庙中去寻找,到沧桑的遗迹中去寻找了。其实不然,文化应该在生活中去寻找。在山西的旅程中,虽然去了许许多多的古寺大院,老城旧镇,但更让我快乐的则是百姓生活中切切实实的衣食住行的乐趣,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情趣。

和其他地方一样,山西也有许多的特产,记忆最深的就是一路的吃食。有说得上名的:山西汾酒、晋祠小枣、清徐陈醋、平遥牛肉、太谷烧饼、沁水山菌、解州泡馍……还有没什么名气的但味道不错的:霍州饸洛面、莜面靠姥姥、狗肉火锅、扣肉混沌、不烂子、碗秃子、喇嘛肉……几乎每吃一种东西,就有一个故事,吃着美味,听着故事,旅途也就不再寂寞了。其实这也是文化,文化并不总是庙堂里面的东西,民间的文化气息更丰富而活泼。曾经读过一部书《黄河十四走》,讲的就是各种黄河边的民间艺术品,就很有乐趣。可惜没有记录多少吃的文化,算是一个遗憾。再有一路听了很多的老百姓的生活点滴,也是一种不错的经历。山村里面路过的丧事,深藏在山沟里的炼焦厂洗煤厂和小铁厂,听来的霍州地下盗版图书事业,还有什么地方小官吏如何过生日娶媳妇的故事等等,亲眼见到的童工和亲耳听到的童工微薄的收入,到司机家里去吃只有咸菜就饼子的早餐,皇城相府村支书带领大家放弃挖煤而搞旅游业致富等等。每每听到这些故事,我总和说故事的人一样的情绪,或者欢乐,或者悲伤,或者喜悦,或者愤怒,我们有着同样的情感,说明我们有着同样的价值判断。虽然我和这些人有着很不相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身份,但我们有着同样的伦理思想,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传承造就的我们统一的民族性格。而其中微妙的文化情趣使得我的记忆丰富了许多许多。

走笔山西,任意而行。也许是因为我生长在同样是黄土厚重的西安的缘故,我对山西有一种熟悉的情感。能够写到的感受其实只是我见闻感触的冰山一角,能够发现的故事也只是山西大地上丰富生活的沧海一粟。我始终摆脱不了一个外乡人和旅行者的角色,这就注定我不能更深入的走进山西人的世界里,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只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旅人,记录下这段行程,这种文化,是我站在黄河岸边面对滚滚流水的一个承诺,也是我对自己文化根源的一种探究。

写到最后,想起了山西左权的一首民歌——

“啊……
桃花来你就红来,
杏花来你就白。
爬山越岭寻你来呀,
啊格呀呀呆。”




(全文完)

作者:KANGKANG1975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gsssylele(乐逍遥) 2006年3月2日 10点32分 评分:10
文笔生动,描写详实,真乃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回复
 
更多文章列表
北京背包客31小时代县游
太原游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滹沱河漂流
2009年元旦山西旅游
龙飞凤舞山西游
山西旅游攻略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