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井冈山
出发地点:山东 济南 江西 井冈山 0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6年1月13日-1月13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巧克力蛋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江西 井冈山 井冈山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居安思危井冈山
对于井冈山,自小就有很多的光辉词语教育在心中——星星之火、革命摇篮、井冈翠竹、闪闪红星、八角楼上的灯、一根谁也拿不走的扁担……。不仅是历史,而且是语文,甚至音乐;也不单是散文,而且还有诗词、歌曲;也不止是在小学,而且贯穿到中学、大学;也不仅来自书本教材,而且来自电影电视;也不限于是真实的故事,而且有富含色彩的传奇;也不光是硝烟弥漫的战争,而且更有众多光辉灿烂的人物……,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对井冈山——共和国的第一块基石充满了向往与尊拜,有着一种特殊的历史情结。从红领巾、到团员、党员,从少年,到青年、成年,作为一个前70年代的人,上井冈山对于我从某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从小养成了的神圣吸引,是存心很久的夙愿。所以当听说公司先进性教育组织红色旅游去井冈山而自己名列其中的时候,心中很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与喜悦。

  在车上,我还是坚持着我一贯的出行习惯——国家、省市、地区、景点地图由大入小一路边走、边看、边研究、边思考。之所以如此,因为我认为旅游真的是要“纵观历史而才知渊源典故,横看地理而才清来龙去脉”的,一切风景只有把握住了历史与地理所形成的人文、自然双重属性才能知道其本然。随着列车不断前行,旅途越来越长,我在地理上的认知又延伸了很多。杭甬之间自不必说了,我已经来往过无数次,填补空白的是衢州以后的区域。位于天目山、仙霞岭之间金衢盆地的衢州,真的是浙赣苏皖四省的通衢之地,但说四通八达似乎并不准确,其更象“> -——<”符号的中点,而浙赣铁路则顺其自然通行其中。“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形胜之区”,江西的地势风水是真的不错:五岭作靠,武夷罗霄二山左右,龙虎山、三清山隐匿其中,庐山独峙,直面现今国内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横对第一大川长江,典型的三面环山一面水格局,实乃清凉有道之地,否则怎么可以让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呢?怎么可能成就王安石、欧阳修、朱熹、晏殊、汤显祖等诸多大家呢?这让我对王勃为什么在《滕王阁序》中赞其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有了深入理解,而不再是过去简单的顾名思义认为江西就是浙江之西。一夜半醒半眠,当拂晓进入赣中腹地,我离开卧铺来到窗前,看到绿色的大地上偶尔因开采或者开挖而流露出来的红色的土壤时,不禁深切的感触——江西真的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真的是经过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浸润而形成的,因为这红不是在大地的表面,而是在它的肌肤里与内心深处。也许是昨晚反复看图的灵光乍现,忽然我想到从形状上看江西真的就是红色的一片枫叶:以赣江为主干的水系构成叶脉,周边的山勾勒出叶边,而由九江而下的长江是叶柄,惟妙惟肖,天然而成。这不正是江西的生态之绿与革命之红的绝佳象征吗?顿时,我对自己的意外发现而激动不已。

  到达“文章节义之邦”吉安,已经是上午九点多。绿岭千重望眼迷,奇挺立与云齐。登上大巴,过赣江,上高速,随着山越来越高,由小的、零星的山包逐渐变成连绵的层峦,山间路桥高架下不时有大小的村落闪过,幽深的峡谷、壁立的悬崖、陡峭的尖峰、峻陷的隘口间续相伴左右,井冈山已经在我们的眼前揭开了自己的面纱。几曲车载电视的革命歌曲过后,我们一行39个人也被导游命名为了39团,增加了一种特别感觉的色彩——仿佛我们也在经历着从中心城市到偏远山区的战略转移。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集革命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于一体,可谓“红”、“绿”相映生辉。而导游将井冈山概括为了“吃喝漂睹吸”——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山涧漂流,睹伟人风采,吸新鲜空气。这固然是通俗易记的了,但我很不喜欢,因为嬉笑中少了很多庄重,而且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当前社会存在的腐败与不良,而且又有谁能完全肯定来井冈山的各色人群中不存在所谓真的“吃喝嫖赌吸”呢?我想:还是“红绿相映,内外兼秀”——“外在景色绿美,内涵人文红深”更让人接受。

  在群峦叠嶂的万山丛中,如果说井冈山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四周群山是重叠的花瓣,那么坐落在崇岭台间的小盆地——茨坪就是花蕊了。作为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茨坪给我的印象有些意外,原来总认为这里是难以想象的落后,可沿途所走的路——平坦而悠长,尤其是干道红军路;所见的景——优美而秀丽,尤其是城心挹翠湖;所接触的人——满足而自豪,尤其对于游人是司空见惯的不以为然。这里真的已经是一个很现代而成熟的旅游城市了,尤其是宾馆饭店更是鳞次栉比,比比皆是,让你不得不反思自己对这里作了错误的低估。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历史的改天换地的作用吧,毕竟这里是众多开国元勋的关键历史节点之地。

  到了饭店,当然首要的就是红米饭、南瓜汤了。说实在的我感觉没有以前吃过的农家菜的味道那么好吃,也许是饭店的问题造成的,因为一切东西一旦程序化、商业化了就会失去原汁原味。固然是不喜欢,但是我想也许这样才是对的,不好吃才是真实的滋味。只是现在,我们觉得不好吃还可以少吃,甚至不吃,而红军当时即使不好吃,也是吃不饱的。革命者在困难的境遇中,对于一切苦都不以为苦,而把一切苦都当作了乐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每顿吃得精光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寒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我认为这绝不是什么夸大的歌颂,而确实是精神的力量使然,是信念改变了对物质的反应,化解了苦的感受。由此,我不禁想起了清代周容《芋老人传》中所说过的“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薯间哉!”等话语。也许只有真正的吃苦,才能品味出特殊的甜,才能享受到非凡的香。但今天,大部分的游客来此多少都有一些享乐主义的思想藏匿心中,无法体会也是必然的,这虽然多少也会让人感到一些沉重。

  吃完饭,稍作休息,我们就正式开始了井冈山之旅。首先来到的是位于挹翠湖西侧的革命旧址群与毛泽东故居。在竹木葱茏的黄竹坳下,民居建筑散落分布,黄墙黛瓦,古香古色,古朴典雅,乍一看颇有一点庙宇寺院的味道,但是红色的门标又明显的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色彩。这古老而简朴的建筑是按照原貌修葺一新的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开国元勋的住地,当时的井冈山前敌委员会及军械处、公卖处、红军被服厂、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红四军军部等也重建在这里。旧居内陈列着他们用过的床、草鞋、桌凳、桐油灯、马灯、地图、砚台和毛笔、箩筐、扁担等物。据说,1928年11月间,毛泽东就是在这土屋的油灯下,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这一光辉论著的。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毛主席故居是被称作“黄”宫的,另外还有一个“白宫”在大井。我心想:这黄宫也实在是太简陋而寒碜了,当年一定比现在还要差得多,叫做“宫”无论如何是牵强了,这王者的色彩其实是不需要附加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毕竟是超越了所谓的封建帝王,而且据说,他就是连现在称作故宫的紫禁城也是从来没有进去过。因此我想,毛主席是不会喜欢后人将其故居称为“宫”的,他在中南海的故居叫丰泽园,也许他更喜欢“园”作后缀。当然,“丰泽园”毛主席肯定是喜欢的,因为“丰泽”嘛。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山北岩峰上,由纪念堂、碑廊、雕塑园、纪念碑四大部分组成,从旧址群乘车很快就到了。进入写有“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的横式牌坊园标所组成的园门后,经过花坛园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109级台阶,而威严肃穆的纪念堂就矗立于山间。宽阔的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87年建成。在两组台阶之间,我们一行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在这里,我们的宣誓不仅面对的是自己,是党旗,而且更是无数的为了党和新中国的建立才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我们享受了和平与幸福,但我们没有抛头颅撒热血,如果有些人也算是奋斗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在革命先烈所奠定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前辈才应当是今天幸福的当然拥有者,但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享受到,而是给予了我们后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也许是社会的固有现象,但是我们作为后人必须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否则后人也会同样对待我们今天的付出。因此,誓词的重温让我觉得特别的庄重,因为我知道这不能当作一种简单的表白,而应当是一种对前人、对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一诺千金。否则宣誓的重复又有什么意义与作用呢?

  登上宽阔的台阶即到达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但我们并没有直接进入,而是按照导游的环线安排,顺着石阶先往左山脊的井冈碑廊而去。碑廊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老红军以及书法家、文学家等题写的诗词,书法各异,内容各有特色。导游不时的给我们评点解释其中的精彩与内涵。看着碑上散布于众多题语之中的“井冈山”三个字,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存于心中很久了的疑问:井冈山的冈,为什么不是那个有山字头的山岗的岗,而是这个没有山字头的冈。导游与资料的解释都是:因为这里最早的移民所居住的村落四面环山如井状,一条小河村前过,而客家人是称河为江的,于是叫井江山村,又由于客家人“江”与“冈”发同音,因此天长地久,人们就把这里叫井冈山村了,井冈山名也由此而得。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总觉得还另有深意在字中。说实在的,我对于井冈山的渴望,更多的是其精神,是一种历史的探究——我一直思考为什么革命在这里走上了成功的第一步,这里成为了共和国的奠基石?为什么从这里毛泽东得以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为什么打败了蒋介石的百万正规军的围剿?“井冈山”、“蒋介石”,当这两个词一起出现在我思维中的时候,“落井下石”四个字同时也跳入我的脑海——毛主席扎根“落”于“井”冈山,开始了拉“下”蒋介“石”的革命过程,不就尽在“落井下石”的成语中吗?并且就国共两党的字面而言:共产党的“共”字其实与“井”字笔画形状特别形似,只不过在基础部位变化出来了一个八路军的“八”字罢了;而国民党是由名字中有“山”的孙中山先生创立,后来又为带“石”字的蒋介石所掌控。这也许是名称的巧合,也许就是冥冥注定。根据客观的分析,井冈山是因为穷乡僻壤、穷山恶水、偏安一隅,才不为当时反动政府重视,才得以生存与发展起来的。但不论怎样,毛主席选择井冈山为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来与代表资本家利益的反动派作斗争进而夺取政权,这是正确的不二抉择,安于吉安真的是“吉安”。

  陵园山顶是高大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27米,寓意1927年创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呈“山”字形,金属闪闪发亮,远眺似一团火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如钢枪林立,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前者是信念,后者是思路,我想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离不开这两面,尤其对于革命而言。纪念碑前是一个老妪与手持红缨枪儿童在远望的雕像,乍一看,我觉得奇怪并疑惑,这里为什么不是两个红军战士的雕像?细一想:我不由感到有点悲凉:他们是战士的母亲与孩子啊!是他们支持自己的亲人参加了革命,所以更盼望作为家庭支柱的亲人早日归来,给全家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可那时他们的亲人也许正在长征路上艰苦跋涉、甚至在枪林弹雨中撕杀。而多年后,也许有的等到了,也许更多的是杳无音信,永远也没有回来。

  从烈士纪念碑下来,我们就到了右山顶的人物群体雕塑园。雕塑塑造了当年井冈山时期军委、前委、特委等主要领导与著名人物,共19座,青铜、白玉、花岗岩雕刻组合而成,掩映在松柏之中。在这里,我看到了朱德元帅当时的妻子伍若兰,据说朱德一生爱好兰花就是为了纪念她。相对于主席,早年曾为军阀的元帅在这一点上着实让人感动,但也许主席更有苦衷、更有身不由己的抉择,这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理解和体会的。从雕塑园下来,我们又回到了纪念堂前。纪念堂内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等。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着井冈山革命烈士的花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留下的。纪念堂里左侧是曾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建国后去世但成为各级领导人的51位革命者挂像:他们有的是国家主要领导人,有的是军队将帅;有的建国后调离军队成为了党政部门的领导,他们基本上都广为人知。而在纪念堂右侧陈列的建国前牺牲的54位革命先烈则相对陌生的多,尤其令人遗憾的是,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只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而作的画像,而还有很多则为无法征集到照片就只能用党旗和青松代替了。瞻仰大厅后面为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着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15744位烈士英名录,而许多为革命而牺牲却没有留下姓名的先烈则尽在无名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在革命的历程中,有的人等到了成功那一天,而更多的人则为了成功而过早离去。无名者也许更值得尊重,但无名者往往是无法尊重。可是一旦社会缺乏了对无名者的尊重,对于有名者的瞻仰也就会变得有其名无其实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茨坪中心的街道上,我们到达时已经是下午近4点了。正对风光如画的挹翠湖的博物馆为砖瓦结构,飞檐挑角,秀丽典雅而古香古色。博物馆建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馆名是朱德同志1962年题写的。我想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也促使了毛泽东于三年后重上井冈山吧?因为朱毛毕竟是不能分开的,何况当时已经是毛朱了呢?馆内分五大部分、七个陈列室,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红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历程。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当年井冈山的主要事件、人物叙述,更看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对当时的斗争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时的环境有了直接的认识与接触。我在馆内一步一步走着,仔细地看着,我渴望能从中理清“井冈山根据地是怎样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著名的圣地”的错综复杂的战争与发展脉络。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看到井冈山的全景三维展示模型,深以为憾。因为纵然有地图,但对于众多分布群山中的景点,若是想短时间内了然于胸还是很困难的。

  吃完饭,晚上我与妻走在天街上散步。天街的建筑均是典型的徽州风格,粉墙黛瓦,是一处典型的现在所谓综合性商业项目。商街已经处于最后阶段的开发与销售,绝大部分部分已经运营。街内商贾云集,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特产——云雾茶、翠绿茶、野果糕点、竹笋、茶树菇、竹制工艺品、以及根雕、古玩、艺术品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华灯初上交相辉映,夜色阑珊让人流连,我不禁想起了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亮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的诗句。我不知道郭老先生诗中的天街是否指的就是这里,但是我想现在的天街也一定比过去更象天街。闲逛中,我买了几支竹笔筒、竹茶杯、竹镇纸,后来送给了喜欢书法的父亲以及朋友。

  第二天早上起来,整个茨坪是雾茫茫的。早餐过后,我们便曲曲折折,环路绕山,直奔黄洋界。“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其实如今由于公路的直达,人们已经很难领略到从前的险峻,从看风景的角度更注重的是云海了。站在黄洋界上举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的云海如白棉素绢四处堆积,如烟波徐徐飘飞,淹没了群山的许多山峦,只留下最高的峰尖,像大海中点点岛屿……,云在险山之上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柔情。走过红军营房纪念馆,顺着山路拾阶而上,我们向右登上了当时的哨口工事战壕,只是时移景变,面对云海飘渺与青山连绵,很难让人想象出这里就是昔日的五大哨口之一——当时最激烈的战争发生地。战壕工事向左就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由朱德同志书写,另一面镌刻毛泽东同志的《西江月•井冈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风,上有“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人们纷纷在此摄影留念。“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在复制的迫击炮前,我与妻合了一张影。继续环绕而行,朱德挑粮的小道上我又给妻照了一张。只是由于走马观花,时间短暂,不能自己走一遍那山间的土路,着实让我不满足。

  据说黄洋界因为云海茫茫如汪洋大海,原名是叫汪洋界的,只是后来由于笔误才成为黄洋界。黄洋界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主席的词句,从当年的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到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黄洋界都可谓“诗”出有名,只是对于如此声名远扬我颇觉感慨。因为,我想到了指挥这场战斗、并取得了胜利的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营长陈毅安以及在众多战斗中牺牲的普通士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固然不错,但是对于前期作了贡献而牺牲的人来说,何尝又不是一种遗憾与痛惜呢?这种感言也许真的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可以说。地因文而闻,文因地而显,虽然毛主席的诗词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比此地更有名,但是我依然觉得黄洋界应当有它自身的独立存在。我揣测这变更的“黄”字,不正是我们共产党的“共”字中间加了一个田字出头的“由”字,再加了一个八路军的“八”字吗?这不也正隐含了一个必然的历史吗?我们的党确实在这里分田地打土豪,主持指定了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而土地革命后这里的红军主力后来也发展成为了八路军。在这一点上,也许还是我的牵强,但是我觉得这地名真的是早有玄机。

  离开黄洋界,我们又飞奔百竹园而去。路上导游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当年毛主席老人家去世,其巨大的铜像制作好后,运输车辆将其运往韶山,途经井冈山时,突然因路塌方不能走了,只好在井冈山住了一夜。而第二天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车子又能正常前进了。人们纷纷猜测,这是主席要在自己革命的起点驻足。而当毛主席的铜像在韶山揭幕之时,正值傍晚时分,在夕阳的余辉中,早出的月亮露脸了,形成了“日月同辉”的奇观,让人感觉到毛主席塑像的非凡作用与不可思议。对于这个传说,我想应该是真的,但只是今天已被涂上了浓浓的金钱气息,成了当地推销毛主席小铜像的绝好广告。因为,我们首先到达的就是百竹园前的一个主席纪念馆。置身其中,我明显的感觉纪念与瞻仰真的倒是其次的事,因为里面除了中间一尊不论是献花、还是合影都要收费的高大的毛主席雕像,其实就是一个以毛泽东雕像为主的纪念品商场。在“日月同辉”VCD的感召下,在毛泽东在民间威望的作用下,纪念馆内那些所谓排序为吉利编号的雕像买卖都似乎变得顺理成章了。对于雕像,我不想发表什么评论,我觉得那多少反映了人们对主席的崇拜与思念。但是对于雕像编号的追求,尤其是末位数字是“6”或者“8”的过于关注,我总觉得不是一种真的瞻仰,而是叶公好龙的行为,尤其是向曾在井冈山艰苦奋斗而一生力行为人民服务的毛主席来祈祷一己之利的顺与发,多少显得天真,更是缘木求鱼。

  到井冈山是不能不看竹子的。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做成矛、竹刀、竹剑杀敌;作成竹梆传信号,扎成竹筏送军情;竹片与荷叶编织成斗笠;竹笋是露营野炊的菜;竹板做成挑粮食、运弹药的扁担;竹片点燃做过红军的火把;竹竿削直挂过红军的战旗;竹林是红军天然的掩体;而竹钉阵,更是威力无比: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正是这毛竹削成的尖尖的竹钉,五里横排筑长城,使敌人进退两难、进攻失败┉┉。毛竹真的为革命鞠躬尽瘁,贡献了一切。因此毛竹对于井冈山,我觉得决不是简单的所谓特产,而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贯穿于井冈山的战争,应当成为井冈山精神的物质载体。走进百竹园,我没有停留于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心中充满了对竹子深深的敬意,把我刚才在充满商业气息的纪念馆内没有发挥的瞻仰心情给这山上的竹子,尤其是原有的而不是新移植的标本的毛竹,我想这也许更能让先烈与主席感到欣慰。前行不远,在一小山的流水瀑布下,我们看到了在中学学过的袁鹰的《井冈翠竹》的碑刻,我再一次重复了当时上语文课时的激动。对于今天的百竹园,我觉得太象是一个植物园了,其实别的竹子在井冈山是不能与毛竹相提并论,共同来接受人们的敬意的。这里绝不能只作自然角度上竹子的展示,而应当是竹产品、竹制战争武器的汇集,但可惜现有的依然只是小竹桶、小茶杯之类小东西。认识各种类型的竹子,增加对竹子的了解固然重要,但是对井冈山毛竹骨子里特有精神与内涵的宣扬与传播才是最重要的。有多少竹子并不重要,关键是要通过竹子承载起那段光辉岁月的记录,让人受到教育,不因遗忘过去而背叛历史。在对毛竹的沉思中,我忽然想到在这里战斗过的两位伟人毛泽东与朱德,当时人们是简称为“朱毛”的,而随着革命的推进,从地位上来说应当是“毛朱”更正确。由“毛竹”到“毛朱”——无可争议的开国主席与首席元帅,不言而喻,我想这也许就是对井冈山毛竹最大的、不可超越的一种封誉吧!这是很多所谓的“将军柏”、“大夫松”也自愧不如的。百竹园旁边的造币场我没有多看,我只是有感而发“当时根据地真的是艰苦!”一切需求都要自己来,都要自力更生,包括流通的钱币,这实在是不容易也不简单。任何时候,似乎都是“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真是万万不能的”。

  坐落在公路边的小井中国红军医院旧址是一座灰色的二层楼建筑。据说,当年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微薄的伙食饷款募了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在小井建成了这所杉木皮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重新修复的。也许简单的从外表感觉,这医院虽小可也象个样子,但是走进去仔细视察,就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了。缺医少药,当时的救护与医疗实在太简单、太有限。据说很多截肢手术都是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在一张破桌子上进行的,这需要伤病员有多大的毅力来克服,以多大的意志来忍耐啊!看着那一张张木板所搭成的所谓病床,我仿佛听到了当时伤病员竭力压抑伤痛折磨的呻吟声。尤其令人感动的是:1929年1月底,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窜入小井村,不仅烧毁了这幢房子,而且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在威逼拷打但无人屈服后集体枪杀,这真的不由的让人痛定思痛。

  离开小井医院,我们就到了大井——所谓毛主席的另一处白墙的故居“白宫”所在。毛泽东、彭德怀的故居在一起,不远处是朱德、陈毅的故居,总共有几十间。当年毛泽东就和红军战士住在一个院子里,房间都狭小异常,真的是可以用“一席之地”来形容。故居后面当年毛、朱检阅战士操练的地方有毛泽东读书石和两株大树。据说,大树曾经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三枯三荣,颇为传奇,让人不禁感叹大树之灵性。但是,我觉得这两棵树似乎更象征着毛泽东与朱德两位伟人的合作。大井旧居是后来修复的,先前的原屋早在1929年2月就被敌人烧毁了,仅剩会议厅的一堵残墙,在重建时被镶嵌在了新墙中,很值得一看,也更值得触摸朝圣。对此我不禁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了一首:“艰苦奋斗根据地,陋屋残墙藏真迹。两树荣枯命相系,读书石创新历史”。其实,不论是茨坪所谓的“黄”宫,还是这里的“白”宫,都是些很简单的土屋群。由此我不禁想起来在解放战争期间,陈毅在我临沂老家相临村子的新四军军部,那也是我们北方很普通的泥墙草屋而已。与很多景点中那些也许算得上杰出但很难称得上伟大人物居住的精美建筑相比,这里的“白宫”又是一种怎样的澹泊和大气呀!但对于前者,游人欣赏更多的是建筑的精细唯美与巧妙绝伦,也许根本就不会注意它曾经的主人。这也许就是“大象无形,大器无声、大德无言”吧!

  水口景区是彩虹瀑布之所在。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在瀑布到达面前,要经过长长的一段山路,这让许多人感觉很辛苦,也给了山里人抬竹椅的商机。但是,我喜欢自己走,因为这多少有了一点长征的味道。而且风景在路上,只要注意欣赏,人在旅途永远都会有风景,是不会觉得走路的单调与疲惫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当我驻足停顿等妻子跟上来的时候,对岸远处的百跌瀑布就不经意间跃入了我的视野。沿着山崖,一股清泉层层而下,如天然形成的汉白玉楼梯,又似一仙女偶然遗留于此的“浣溪纱”。千山万水中飞流而下或者一波三折的瀑布多了,但是像这样百折不挠的瀑布还是很少见的。因为山崖过于平直陡峭,瀑布就是平常的瀑布了;而山崖过于平缓,山崖成山坡,瀑布也就成了山涧与山溪了;既有波折,还能保持水流的连续的垂直跌落,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百跌而不变,百跌而继续,我想这也许还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天然昭示与流露吧!相随溪流山涧,我在山路的拐弯处,与险滩中“金牛戏水”邂逅:一块磐石在水中如一巨牛当水而卧,惟妙惟肖,仿佛它也被这里的山清水秀所吸引。因为我生肖是牛的关系,所以我对这里钟情有加,给妻在上面留了一张影,我希望她能陪伴我这个金牛般的蠢牛相戏相伴快乐一生。

  经过二、三十分钟的步行,曲折而下,顺着雷鸣的水声,我们就来到了瀑布之下,如置身于一个淅淅沥沥的另一洞天。与一般的瀑布不同,水口彩虹瀑不是循悬崖直泻而下,而是二次折叠,从双马石和八面山流下的两条山溪汇成一江清水首先跌落在由两块天然巨石合成一张大嘴样子的断崖中,然后又从嘴角猛烈溢出,左右分流,沿着悬崖峭壁喷薄而下,一泻千寻,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高近百米、宽十余米的梯形大瀑布,这也是水口之所以叫水口的原因。面对瀑布,我好似面对一绿袍褴褛、衣杉婆娑、白须飘飘的老寿星张大口在如痴如醉的畅饮着源源不断的天水甘泉。“水口凝春色,双溪落彩虹。石门关不住,猿鸟任西东。举目飞泉下,深潭碧玉流。闲云空自远,含笑乐悠悠。”说的就是晴天游赏这水口瀑布的感受。彩虹要在阳光十分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为夏季上午8时至11时,阳光照射在瀑布上,才能七彩叠现。而现在已经12点多,不仅时间错过,而且天气也有点阴沉,那“美丽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珠玑上下翻飞,光泽夺目,美不堪言,瞧一眼便醉得飘然的弧形彩虹”,我只能存在于想象了。不过即使没有看到彩虹,我觉得依然不虚此行,因为瀑布不仅在形态上告诉了我什么才是真正的口若悬河,而且也在过程中提示了我: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以到达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即使达到了成功的彼岸,也往往现实与理想还是存在着差距。

  参观完彩虹瀑布,带着些许遗憾,我们便匆匆返回茨坪午餐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基本结束了在井冈山的游程。可是,我依然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还有很多景点在强烈的吸引着我,尤其是五龙潭五指峰。前者是井冈山自然景色最为奇秀的地方,而且在宁波也有个五龙潭;此外,井冈山走出了五大元帅,我想这也许有某种巧合。而后者五指峰则是井冈山的象征,也是第四版面额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这使井冈山被誉为了天下最值钱的山。相见不如思念,对五指峰只能在旅游车里放大的百元大钞海报上做纸上观了。经导游解释,我明白了五指峰其实不是平常想象中舒展的手掌的形状,而是一握紧的拳头,真的是很象,有力而强硬。我猜测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里一定有五指峰的启示。睹物思人,我不禁又仔细的端详起百元纸币印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四大伟人的正面图案来。忽然,我发现这四个人的名字在无意中恰恰连成了“紫气东来”的千古吉言:朱德之朱意为“紫”,刘少奇之奇音谐“气”,毛泽东之东为“东”,周恩来之来为“来”,而且他们真的是因“东”而来,以毛泽东为首领的。另外四人与四个字相关性不同,毛与周都是原字,而朱是通过意转,而刘的“气”与“奇”音差最大,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人的关系。主席与总理可谓最和,而与朱、与刘后来则多少有那么一些的分歧或隔膜。由此,我又不禁想到了被错杀的袁文才与王佐二人。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井冈山本地人对他们的尊重,不论是在革命烈士陵园,还是在革命博物馆,他们二人都是以守门者左右而立的。唉,我想:“袁”与“王”两字组合恰是“冤枉”的谐音,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吧!也许两个人分开,当时不是一个整体的独立团就好了。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不仅是自然之山,历史之山,更是精神之山。在返回吉安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井冈山根据地让革命走向成功的根本与精神之源,以致于当导游让我与作为本次红色旅行团“指导员“的妻子表演个节目的时候,我多少有些不快,这固然与我五音不全有关,但我想主要还是他的突兀打断了我思考的原因。其实他是一个很不错的小伙子,人热情而且认真,为此老婆很不高兴,而不愿意多理睬我,这固然让我归途无趣,但也多少增加了我独自思考的时间,让我对井冈山精神有了自己的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与认识。我感觉井冈山精神首先是团结的协作精神。因为这里是会师的地方,毛泽东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当地袁王地方武装的融合是成功的开始,朱毛的会师奠定了基础,而彭腾红五军的到来则是如虎添翼。通过会师队伍真正的形成了合力,是真正的革命队伍与群众的万众一心,而不是貌合神离,不是各有自己的算盘,融合归一实现了最终的胜利。其次,是调查的求是精神。这从毛泽东在这里写下的众多革命著作名称就可以体会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瞎子摸象,是永远不能掌控全局,把握未来的。任何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都是会失败的。第三,是乐观的革命精神。就是对于符合历史趋势的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用信心来看待明天,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四,是无私奉献于民、无畏自我牺牲的战斗精神。只有无所求的奉献与付出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否则,即使井冈山再怎么有幽深的峡谷、壁立的悬崖、陡峭的尖峰和险峻的隘口,再怎么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形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只有人的众志成城才是真正的万里长城。第五,是独立的自主更生信念。在这样一个偏僻与落后的地方,红军一切都是自力更生的:医院、红色纡场、学校、铸币厂……,缺什么,就自己解决什么,不等不靠,绝不坐以待毙与无所作为,而是勇于立足现实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第六,是奋斗与发展中同甘共苦的意识与原则。官兵一致,革命领袖、队伍与人民群众没有等级观念,没有特殊与特权,平等相处,我认为这是井冈山革命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可以试想:如果没有三湾改编,没有确立官兵平等的原则,党又怎么可以确立在连以上?如果不是红军的战斗力因此而提升,又怎么能让红旗打很久而且一直插到了南京总统府?共患难,同富贵,在亿万人组成的大社会中,吃苦享乐不是一个人的事。能吃苦、肯吃苦、能享受、想享受是一方面,但怎么样子的吃苦、如何吃苦、怎么样子的享受、如何享受则是更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因为,任何一个所谓“做得人上人”的人,不论是英雄还是枭雄;不论大忠还是大奸;也不论是历史的功臣还是社会的罪人,也许都曾“吃得苦中苦”,但能否苦尽甘来、能否可持续发展,那要区别对待、另当别论了。

  返程途中,我们又一次经过吉安县城纪念文天祥的文山公园。由于此时离吉安返回宁波7点钟的列车还有相当的时间,于是我们便在这里做了短暂的停留与参观。文天祥纪念馆为一组仿宋建筑,雄跨松竹葱郁的山岗之上,依形就势,气派非凡。进入高大精美的牌坊,跨过临安桥,登上象征着文天祥年龄的47级石阶,便是雄伟壮丽的文信国公殿。此殿为二层楼阁,红柱黄瓦,挑角飞檐,底层中央为文天祥塑像。馆舍为四合院结构,中为天井,四周长廊连结文山阁、四贤祠、竹居、状元楼、诗碑楼等。馆内陈列有文天祥生平介绍及其遗物、手迹、著作等,还有很多当今名人的书画作品。纪念馆后面墙上的《正气歌》鲜明而显眼,由于这是喜欢书法的父亲喜欢并常写的一首词,因此我也熟知,而且能背诵出前面的一些句子:“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当前,世间浮躁,暴富者屡见不鲜,民风俱下,处处灯红酒绿,贪官污吏屡杀不绝,为富不仁者层出不穷,党内腐败士可忍而庶不可忍……,这都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今天全国性保先教育的开展。但社会何以会如此?难道真的是改革需要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吗?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尤其党员深思。究其根本,我想也许是某些同志意志不坚定、丧失了正气的缘故。发展固然是硬道理,但是正气也应当成为做人做事基本的原则。无论怎样,我坚信“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人生固然需要财气、福气、运气、才气、瑞气,但更需要正气,因为只有正气才是永恒的,也只有正气才可以成就非凡的志气。而人有了志气,自然万气皆在,而且符合历史发展方向与公众所希望的趋势。相反,没有正气的志气也是有的,也可能作用巨大,但是走向的终归是人生的反面,那也就是那些“纵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畸形人生观的结局。“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固然从朝代更迭,大中华民族角度看,文天祥多少有点所谓的愚忠,但是其对精神与信念的追求总是可敬可叹、无与伦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红军的革命精神应当说也是一脉相承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此我觉得:人只要有了正气,哪怕是失败了,依然可以名垂青史,值得后来人不断地怀念与景仰;而如果没有正气,即使是成功了,荣华富贵了,那也只是昙花一现,甚至为千古唾弃,也许两宋的两个宰相——文天祥与秦桧就是例子吧。保持党员先进性,也许首要的是要保持正气。

  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从井冈山回到了居住地宁波,回忆自己在井冈山参观目睹过的革命前辈与先烈所曾经历的住、食、用、衣、医……,我心情颇不平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过去纵是那么的艰辛,革命先烈依然做到了以苦为乐,坦然乐观的面对并克服。现在,井冈山也真的已是天翻地覆,比起毛主席1965年重上的时候又不知道发展发达了多少倍。我们的生活与当时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真的安逸多了,但我们也似乎有了很多的不如意、不满意,甚至牢骚;存在着很多新的迷惑,新的社会症结。事过境迁,物是人非,动乱战争的年代毕竟与和平发展的年代是不一样了,但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永恒的。我们不再生活在饥寒交迫中了,不需要象过去那样强调“吃苦在前”了,可我们还有“享受在后”需要去做。不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颠覆过去。少数蜕变的党员之所以成为腐败分子、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就是因为背离了宗旨、“享受超前”所致。当前,我们党在领导国家建设征程中一方面逐步的成长成熟,另一方面也经受着不小的侵蚀腐蚀,所面对的环境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新的井冈山,也许更需要有当时的井冈山精神,更需要那种执着的奉献追求,对全民族、全国人负责。改革开放,调整的只能是发展的方法与手段,而绝不应当是党的责任与宗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富起来,而决不是只有一部分人永远富下去,否则就是背离了发展的初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与问题,全党根据党的现状与发展需要,在党内进行了持续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维护改善党的形象、提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我想这不仅是我们党自我调整巩固的需要、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也是井冈山革命前辈与先烈的夙愿与期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保持先进性从本质上是忧患意识的体现,但更是高瞻远瞩的追求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上井冈山光荣,下井冈山光荣。虽然此行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让旅途变得便捷与轻松,我没有找到想象中游览井冈山的感觉,无法回归从前、亲身体验过去的艰辛与劳累。真的,我觉得井冈山之行如果是徒步旅游就好了,如果能够让自己筋疲力尽就好了,甚至我想:所有的红色旅游其实都应当是一种艰辛的“重蹈覆辙”。但是,我觉得依然从精神上得到了一次非比寻常的熏陶与洗礼,从思想上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与心得,尤其对井冈山有了多角度新的认识,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夜深人静,沉浸于井冈山的一切,我不禁思潮澎湃,忽然有了诗兴:

  湘赣边界险且难,革命圣地第一山。

  南瓜汤与红米饭,偏安偏处是吉安。

  人生失意绝非祸,笑到最后真圆满。

  弃城到乡大改变,工农武装来拓展。

  落井下石毛委员,紫气东来组政权。

  三湾军队来改编,党在连上组织建。

  毛朱彭陈军队合,会面会师抱成团。

  八角楼上灯一盏,雄心壮志始点燃。

  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燎原。

  五大哨口生死战,大小五井皆血染,

  出头之鸟结局惨,袁王冤枉让人怜。

  黄洋界上炮声隆,当年将士几人还?

  五个元帅五龙潭,五指山峰印百元。

  莫言世上无难事,功成才有肯登攀!

  文公名闻不曲颜,史书丹青谁比肩?

  成败岂能论英雄,正气之歌千古传。

  为官执政怎保先?居安思危井冈山。

  (张春耘写于2005年11月——2006年1月8日)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是
我的联系方式:
是否已聘请导游: 是
对导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是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cathy02(雨破天空) 2006年10月17日 09点02分 评分:10
文章太长了,只是简单的带过,不过作者的诗写的好.
 
→回复
 
lchizy(大游虾) 2006年4月30日 21点47分 评分:6
提醒一下,要想进行红色革命教育,现在最好就停留在书本上吧,那上面还算能保留一片净土.现在的井冈山茨坪镇,已是遍布高档楼堂馆所,"红色根据地"已变色了,比如在汽车站附近的井冈山红星宾馆,更是一黑店,据老板自己吹嘘这个店有关系罩着,从事着敲诈勒索等不法勾当,出来后报了警,也不知处理结果!我还是头一次碰到这种黑社会,还竟然是在井冈山!
所以,要进行红色教育就别来了,否则会变成反面教育!或者参观完革命遗迹就直接走人吧!我觉得大井故居,领袖峰,黄洋界还值得看看,其它点一般,交通也不便,门票也涨涨涨

 
→回复
 
amcigar(金明勋) 2006年4月24日 23点45分 评分:10
去井冈山是体会当年红军的那种精神,景致不可谓不好,但和红军革命精神相比,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重要。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井冈山你可以感觉到如今强大的中国是怎样从弱小中成长起来的。
 
→回复
 
huapp1980(huapp) 2006年3月10日 14点20分 评分:10
我向往中的地方,写的很不错!
 
→回复
 
lhpjxsc(多多) 2006年3月9日 14点43分 评分:10
先进性教育组织红色旅游去井冈山而自己名列其中的时候,心中很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与喜悦
 
→回复
 
lhpjxsc(多多) 2006年3月7日 16点27分 评分:10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薯间哉!”
 
→回复
 
更多文章列表
2009年9月 明月山漫慢游(2)
景德镇印象
庐山印象
井冈山杂谈
江西龙虎山流坑游
毕业庐山行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