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游记
出发地点:湖南 湘潭 江西 鹰潭 1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2年1月2日-1月3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思源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江西 鹰潭 龙虎山风景区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龙虎山游记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区西南20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渊源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构成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因山上有一块高一百多米,宽过数百米的云锦石而得名。《龙虎山志》卷二曰:云锦石,在正一观下,仙岩上流,崭然壁立数百余尺,红紫斑斓,照耀溪水,光彩如锦。当年祖天师行舟自鄱阳湖逆水而上,行至龙虎山时,便被山上的云锦石所陶醉,决定在此结庐炼丹,云锦山也因祖天师“丹成而龙虎见”更名为龙虎山了。龙虎山之名据说还有另一个出处,那就是龙虎山 “状若龙虎”:若从河边上岸,在离主峰不远处往前看,就可见龙虎山一山曲折盘旋如蟠龙,另一山蛰伏似卧虎,形成龙虎对峙、龙蟠虎踞的壮观。龙虎山得名原因种种,但最终使龙虎山名满天下还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在我国源源不断流传至今的三教中,儒教源于孔孟,是官教,佛教来源于印度,是外来教,真正来自于民间的只有道教。从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伊始,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倍受历代帝王推崇,三十六代天师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则更对道教恩宠有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而龙虎山天师府的建筑规模是全国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与孔府相媲美的。   
    
    天师府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历代张天师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嗣汉天师府之名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
    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弟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占地40000多平方米,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府门坐北朝南,高大宽阔,面河而立,气势雄伟。门前庭院正中镶嵌着八卦太极图。府门上一对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原为明代尚书、大画家、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二门门联写的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表明了历代天师道高德重使龙虎也伏、鬼神也钦的历史事实,也表明教理教规对信徒必须修道养德的严格要求。进入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稳踞大路西东,钟楼的在钟铸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岁的高龄,钟长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过钟、鼓楼,迎面而来的就是新近矗立的玉皇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99米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邓、辛、张、陶等十二天君配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玉皇殿西侧有碑廊,立着历代留下的众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此碑全文二千多字,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  
    进三门,就进入了天师府的私第。进门的院墙左右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对联。上端横批“相国仙府”,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的历史地位。天师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会客厅(亦名狐仙堂),后为天师内宅。过厅前部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虽时过数百年而色泽如新,也算奇事一桩。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护下,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身旁悬有颂他道尊德贵的对联一副:“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和赵升。后室,高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画像,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辟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厅。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图案大致为三,一是神话故事和戏剧人物,二为云龙玉免,瑞兽祥禽,三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穿后厅而进,过八卦门,通灵芝园。门旁书有“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对联,园东西各建廊房四间,整齐相对,原为书房,现为道教研究室。园中有古老四季桂一株,树姿婆娑,四季飘香。灵芝园北为敕书阁,是保存皇帝圣旨诏文、书信之所,毁于清咸丰年间,正待恢复。书屋后为百花园,临池建纳凉居。池内养鱼,园中栽树,花木葱郁,秀色可餐。躺在这里纳凉,低头看水,枕流看山,清风徐来,沁人心脾。
    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坐落在私第西边。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东西殿为灵官殿和财神殿。灵官为道教巡察、护法、监坛之神,财神殿为骑黑虎杨银鞭“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赵公元帅,他是守护张道陵玄坛的守护神,又号赵玄坛。万法宗坛院落内有雌雄罗汉松二株,偏大者为雄,偏小者为雌。传为南宋赵构母亲所栽。时隔千年,却依然树繁叶茂,生机勃勃。

    正一观上清宫遗址

    正一观旧址在龙虎山麓,坐北朝南,而水背山地方开阔平坦。乃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携祖天师印剑符箓迁回龙虎山建祠,祀祖天师的地方。《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这样生动的语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天师府迁上清后,正一观渐渐被冷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
    从正一观继续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师结炉炼丹的水帘洞、炼丹岩了。炼丹岩前临溪涧、峭石壁立,丹灶遗址尚存,草庐足迹仍在。水帘洞瀑布飞泻,状若珠帘,当年张道陵就是用此水炼成九天神丹的。龙虎山对面有成片的天师板栗林,据说为当年张天师亲手所植。天师栗个大香甜,据说可以益寿延年。
    上清宫距天师府二里,在上清镇东首,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唐会昌年间,真宗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它原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它和皇帝宫殿相比,仅矮一尺。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对上清宫的仙都风貌作过极为精彩的描写,从而使这座古老道宫显得更加神奇。
    上清宫整个建筑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为中心,分八门四方。现殿宇绝大部分被毁,但这座古老道宫的声名仍然显赫,家喻户晓,现存的东隐院,善恶井、梦床、神树和传说中的镇妖井等文物古迹,仍然强烈吸引着中外游人。东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宫目前残存的唯一道院。它创建于南宋年间,现有建筑为明末清初建筑,有门屋一间,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各四间,后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建筑风格古朴,院墙外有“善恶分界井”和“神树”等古迹。虽然今昔对比,面目全非,但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仙迹缥缈,仙气犹存,站在这里,仍可领略一番仙都风貌。
     在这里需要特书一笔的,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用浓墨重彩绘声绘色描写的伏魔殿的镇妖井。伏魔殿早已不存,但此井仍在殿口,石栏依旧,口如谷罗,井圈四周长有青苔绿草。站在“遇洪而开”的洞口朝底探望,井底幽深,确是黑洞洞地啥也不见。哪里去找《水浒传》中“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将出来,掀蹋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的奇观?令人感叹的倒是施耐庵的生花妙笔,把梁山好汉出世铺陈得如此神奇,如此惊心动魄,至今还牵动着多少游人好奇的心!
    上清宫周围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沿泸溪河而上是上清林场的林区,对岸一片樟林,是当年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之处。宫南隔河的桂洲是明代武英殿首席大学生夏言故里,这位明代嘉靖年间的耿耿名臣、朝廷宰相,因支持收复河套的主张被奸臣严嵩所害,其父夏鼎之墓便在上清宫南二里处,可供凭吊。另外,围绕着龙虎山上清宫周围,还有十八道宫、八十一座道观和三十六座道院遗址,以及天师墓等等。
    道教祖庭龙虎山,真的不虚此名。


    仙水岩

    离开天师府到仙水岩,导游在车上就介绍开了。一听说仙水岩又名小漓江,心里总觉得太狂了一点。汽车一路颠簸到了泸溪河边,远远地就望见拔地而起、昂然独立金枪峰,碧水环绕,阳光下更显得伟岸挺拔,似一杆金枪直刺兰天。那神韵,那气势,已有六、七分逼似桂要山不的“江水清、山峰秀,岩洞奇、石头美”意境了。及至到了仙水岩,更觉眼爽目明:碧水丹崖,奇峰危石,长亭短榭,绿树红花,在近三十里的泸溪河上铺陈出一片锦绣。“河在山间走,山在水上浮,人在画中游”,言之未过其实,“小漓江”之称不诳其名。         
    仙水岩包括仙岩和水岩两个部分。仙岩在龙虎山以西,自古就有“神仙居住之地”之称,它包括二十四岩和旱仙岩。二十四岩是由二十四座大小、形态各异的山岩及其岩洞所组成的大山崖,造型奇特。有的雄伟壮丽,有的玲珑纤巧,有的像人,有的似兽,有的如物,因其形象不同而各有名称。如人的有三教岩、观水岩、对弈岩等;如兽的有狮子岩、仙犬岩、山羊岩等;如物的有辘轳岩、机杼岩、木屐岩等。绵亘2公里,倒映河中,山水共妍。旱仙岩则在仙岩北面,面积0.1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43米,山势陡险,上山仅一条小路,从西北方的仙蚌石、仙鼠石旁盘旋而上,经三道山门,过凤凰桥,再攀登580级石阶,至绝顶处有一岩洞,高10米,面积约60平方米,洞内建一庵堂,向由尼姑主持。庵侧有多洞相连,形成洞穿洞、洞套洞,上下多层,直至山腰,长约280米,洞壁上文人题刻很多。水岩在旱仙岩北面,紧靠上清河两岸,以临水而得名,山崖陡峭,壁立如屏,藤蔓垂挂,古树横生。主景点有古栈道遗址、飞云阁、棋盘石、“仙女献花”、仙梳石、金钟峰、仙勺石、雌雄石等。怪石奇岩,满山纷陈,随处是景,目不暇接。
    在仙水岩下船,艄公用竹篙轻轻一点,小船就缓缓离开了河岸。仙水岩的船既非机动,又非电动,也没有小船常用的橹和桨,全凭一只竹篙撑行。开头的一段水面,山岩边上环环拉着纤索,艄公用手拉着纤索,小船就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滑行,两岸青山排闼来。沪溪河河没有漓江宽,水却似漓江绿,一样的清彻见底,一样的草木芬芳。据说前几年沪溪河水也遭受了污染,雨天一江浊水,晴天也是混浊发黑 一片,氲氤中透发出阵阵异味。近上来,龙虎山管委会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关停了上游的造纸厂和化工厂,沪溪河才恢复了生机,山绿了,水清了,鱼儿也优哉游哉。
    泸溪河上美景多多,两岸奇峰突兀,四野清风扑面,清溪婉蜒绕山行,奇峰碧波卧倒影,有人用“不是漓江,胜似漓江”来形容,可见仙水岩山水之胜。仙水岩最有名的风景有十个,当地老百姓把这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奇石景观谑称为“十不得”:男女相依的夫妻峰,称作“老婆背老公走不得”;含苞待放水中莲,号称“莲花戴不得”;形象逼真的仙桃石,又称“仙桃吃不得”;天师炼丹勺岩,又称“丹勺用不得”;红紫斑谰的云锦山,又称“云锦披不得”;漩涡翻滚的道堂岩,又称“道堂坐不得”;孤峰独秀的钟鼓石,又称“石鼓敲不得”;天师试剑的试剑石,又称“剑石试不得”;横溪枕流的玉梳石,又称“玉梳梳不得”;华夏唯一的仙女岩,又称“仙女配不得”。这些异石奇岩,形象逼真,足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绮想
    沪溪河水远流长,沿途佳境美不胜收,在阵阵惊叹赞羡中,时光已不知不觉过去了二个多小时。船到“玉壁灵岩”,掉头南归。途中又上岸参观号称中国无蚊村的许家村。许家村与仙岩——仙人城隔河(泸溪)相对,东南北靠山,西面怀水,后高前低,山峦起伏,树竹葱茏;全村约50来户200余人,据载为许真君的后裔。历来以打鱼、种田为生,人多长寿,所以还有长寿村之称。据介绍,尽管只有一河之隔,蚊子却从来不到许家村,村人解释这个千古奥秘,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环绕村子的山上种有大量可做驱蚊药的桉树,二是山洞中栖息着数以百计的蚊子天敌蝙蝠 ,强敌在前,蚊子岂能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在许家村参观民俗表演后,改乘竹筏南下,又是另一种风味。漓江的竹筏窄而长,筏上除了艄公的位子,刚够两排鸬鹚分列二旁,夕阳影里构成一幅“渔舟唱晚“的古老风韵,美是美了,韵也韵了,只是游人只能作壁上观,远远地隔着烟水迷茫细细品味,轮不到身临其境慢慢斟酌。泸溪河的竹筏宽而不长,好似山上放下的竹排,上面放着一排排竹椅。坐在竹筏上顺流而下,体会着天高水长和从天而降的磅礴气势,品味一种漂流山川的享受。筏头冲击着平静的水面,缓缓激起潺潺的波浪。河水透过疏密不匀的缝隙窜上竹筏,在游人脚下奔突喧虺,此情此景,还帐勾起儿时嬉水的欢乐和欣喜,不也别有情趣?
    

    水岩崖墓千古谜


    龙虎山不仅风光秀丽,龙虎山的崖墓更是中国一绝。崖墓葬是古越、僚人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是我国多种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丧葬形式。古人经受了太多的战争和灾害之苦,梦寐以求的就是宁静和太平,先辈的遗愿选择了将祖先安葬于凌空绝壁之上的崖葬,让祖先在一个青山怀抱、碧水环绕、宁静幽美的环境中得到永远安息。当时的人坚信:“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他们就把祖先的棺椁抬上溪流边陡峭的绝壁,放置在几乎与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悬棺景观。
    龙虎山崖墓数以百计,全部镶嵌在仙水岩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临水悬崖绝壁上市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龙虎山崖墓的基本成因。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隐约望见一个个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这些崖墓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崖墓悬棺,其葬位离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达300余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数以百计。因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一九七八年,江西省的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对仙水岩的崖墓悬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墓葬人骨架16副,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220余件,经测定,发掘的实物距今至少有2100余年。崖墓葬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谷子岩等处,每处都有十几座到数十座不等的崖洞墓。这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其中一崖墓,洞宽50余米,墓室规模巨大,内置十副棺木,显然是大家族几代人的聚葬之所。悬棺棺具有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顶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随葬品多用仿铜礼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属器皿,这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也是流行于中国长江以南许多省区以及台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的悬棺葬的起源。
     由于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悬棺是怎样安放上去的,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谜,龙虎山崖墓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有人说这洞里的东西,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也有的说这洞是装的是无字天书、金银财宝。一千多年前,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宋人王文卿有诗云:“昔人骑鹤上天去,不向人间有蜕蝉。千载玉棺飞不动,空江斜月照寒烟。”当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为了解开这个千古之谜,龙虎山管理局悬赏30万元,却至今没有得到一个入情合理的解释。   
    在水仙岩看悬棺(当地人称为升棺—— “升官”之谐音也),尽管已是后人想象出来的模拟表演,却一样地充满了惊险和艰辛。当飞云阁前的声声爆竹响起,唢呐奏出了道家乐章,表演者便自峰顶轻轻腾空跳起,沿着垂直悬挂到江面的绳子攀缘而下,灵活的身躯在空中表演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高难度动作:一会儿似狼奔豹突,一个倒栽葱滑下三、四米;一会儿如春燕展翅,矫健的身形横挂在绳索上;一会儿如猿猴攀缘,手展彩绸当空舞。当他们下滑到接近削壁中间的岩洞时,只见他们剧烈地摇晃绳索,借着惯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入洞中。然后是地面上的楠木悬棺缓缓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牵引,地面的人则大幅度地摇晃绳索,借着悬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送入洞中。这些精彩的表演对表演者来说可能是熟能生巧而驾轻就熟,但参观者却觉得惊心动魄,提心吊胆地为他们捏着一把汗。每当他们完成一个动作,全场都会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以表庆贺。据说三位表演者都是当地艺高胆大的药农,祖祖辈辈都以采药为生,在他们身上,或许能找到千古难谜的答案。

    龙虎山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峰、岩都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在地质学上称为“丹霞地貌”。这种地貌在国内只有江西龙虎山、福建武夷山和广东丹霞山三处。丹霞地貌是中华大地上一块天然瑰宝,它天工独塑,大璞不雕,色彩斑谰,图纹美丽,具有质地坚硬钢打铁铸的自然美;它体形硕大,石表粗犷,坚稳凝重,气宇轩昂,又具有阳刚之气的雄浑美;它式样繁多,形状独具,一石一物,一石一景,更具有异彩纷呈的形态美。龙虎山因道教而名,因丹霞而奇,更因泸溪而神。龙虎山下的泸溪河,发源于福建省光泽县北部的武夷山区,全长80公里,在龙虎山风景区内的一段,也叫上清河,流程15公里,这段水路是龙虎山风景区精华所在,两岸峰岩壁立,一江碧水涟漪,山环水转,交相辉映,山明水秀,风景极佳。有“秀比漓江,美如九曲”(福建武夷山九曲溪)之誉。一江春水又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连成一体,坐船游览,蓝天、白云、碧水、丹山尽收眼底,坐看“山在水中,水在山中”的人间美景,身感“两岸奇山观不尽,一江秀水入画屏”的其乐融融,仿佛真正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文章来源:故乡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2009年9月 明月山漫慢游(2)
景德镇印象
庐山印象
井冈山杂谈
江西龙虎山流坑游
毕业庐山行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