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河南洛阳白马寺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河南洛阳白马寺概况
夕阳下的白马寺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在河南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交 通:从火车站乘56路公交车可直达。  

  2、门票价格:35元/张


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17
雨中苍茫的古刹
白马寺
白马寺23
白马寺13
白马寺19
白马寺18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yanjy(笨笨猪) 2005年11月28日 10点07分 评分:10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2公里处。

创建于东汉明帝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称“祖庭”“释源”。

白马寺为“永平求法”后,于汉地初建的寺院,为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汉译经、传教的场所,二人在此译出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摄圆寂后,竺又译出《十地断结经》四卷,《法海藏经》一卷,《佛本生经》一卷,《佛本行经》五卷,二高僧圆寂后均葬于寺内。

东汉桓、灵(公元147——189年)时,西域安息国人安清、月支国人支娄迦谶先后来到洛阳,住白马寺翻译佛经。

安清于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到洛阳,住白马寺译经,先后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天道地经》,《道意发行经》等,总计32部40卷。

支娄迦谶于桓帝末到洛阳,住白马寺。其译经活动主要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先后译 出《道德般若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宝积经》、《问署经》等,总计15部30卷。

灵帝末年,洛阳白马寺又来了一位安息国人安玄,同时,白马寺出现了第一个汉地沙门严佛调。

安玄,原为在家持戒的居士,来洛阳经商,因功称“骑都尉”,常与沙门讲佛法,世称“都尉玄”,与沙门严佛调共译《法镜经》一卷。佛调为白马寺出家的第一个汉人,他自己著有《沙弥十慧章句》,为汉僧第一部著作。

灵帝、献帝之间(公元189——200年),在洛阳白马寺译经的还有支曜,康巨,康孟祥三人。

支曜,大月支人,译《成具光明经》一卷。

康巨,康巨国人,与竺大力合译《中本起经》二卷,《修行本起经》二卷。

曹魏时期,(公元220——265年)洛阳仍为国都,所以前来洛阳住足白马寺,进行译经宣教活动。

昙柯迦罗,中印度人,魏明帝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来到洛阳,在白马寺译出《僧祇戒心》一卷,在中国首创授戒度僧制度。

康僧铠,康居国人,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到洛阳,在白马寺译出《郁迦长者所问经》一卷,《无量寿经》二卷。共2部3卷。

昙谛,安息国人,魏正元元年(公元254年——260年)到洛阳,在白马寺译出戒律《昙无德羯磨》一卷。

白延,西域龟兹国人,魏甘露年间(公元254——260年)到洛阳,在白马寺译出《首楞严经》二卷,《须赖经》一卷,《除灾患经》一卷。共3部4卷。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在白马寺出家为汉地沙门的颖川人朱士行到西域于阗国去取经。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派弟子把所抄经本送回洛阳,藏白马寺。朱士行后死于当地,年八十。

晋代魏,仍建国于洛阳。白马寺仍为当时译经中心,驻足白马寺的西域僧人,在这里译出了不少名典,首推竺法护。

竺法护,世居敦煌的西域月支国侨民,原以支为姓,八岁从竺高座出家,遂从师姓。通西域三十六国文字,后在长安,洛阳译经。

竺法护于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四月,在洛阳白马寺译出了《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十二月,译出《离垢施女经》一卷,又《魔逆经》一卷。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七月,译出《宝结经》二卷。八月,沙门康 那律在洛阳写完竺法护原在长安所译的《正法华经》后,与居士张季博、董景玄、刘长武、长文等,手持经本到白马寺,当面与竺法护“口校古训,讲出深义”,九月,“本斋(布萨)”十四日,于东牛寺中施檀(施主)大会,讲诵此经。“竟日尽夜,无不感欢”。后又校定此经。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四月,竺法护在白马寺又译出《勇伏定经》二卷,《度世品经》六卷。七月,译出《天哀经》七卷。并亲自覆校。十二月,译出《如来兴显经》四卷。上述译经,笔受者均为居士聂承远、聂道真父子。总计译经154部309卷。而在洛阳白马寺译经可考的计有8部24卷。
其次,在洛阳白马寺住持译经的僧人,亦简介如下:

安法钦,安息国人,从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到惠学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四卷,《阿育王传》七卷。

还有法立、法炬二僧人,他们的事迹不详,据记载,他们在晋惠帝时,于洛阳白马寺合译出《法句本末经》四卷,《福田经》一卷,《楼炭经》六卷,《大方如来藏经》一卷。

法立死后,法炬译有《优填王经》一卷,《前世三传经》一卷,《恒水经》一卷等,共计40部50卷。

洛阳自东晋南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公元317——471年)属混战割据状态,白马寺己失去前代译经、传教辉煌的历史。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白马寺的佛教事业才又逐渐兴盛。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等先后到洛阳,译经、弘教。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天竺沙门菩提流支,勒拿摩提,佛陀扇多同到洛阳,菩提流支二人在洛阳内殿同译《十地经论》十二卷,由佛陀扇多传语宣武帝笔受。

佛陀扇多,北天竺人,从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至东魏元象二年(公元539年),先后在白马寺和邺城(今河北临漳)金华寺译出《十法经》、《无畏德菩萨经》、《金刚上味陀罗尼经》等,10部11卷。

勒拿摩提,中天竺人,除共同译经外,独自译有《毗耶婆罗门问经》、《宝积经论》、《法华经论》等5部23卷。被尊为地论师南派之祖。

慧光,俗姓杨,定州长卢(今河北沧州)人,原从佛陀扇多出家,习戒律;后从勒那摩提受传《十地经论》,成为地论学派的再传。撰《四分律疏》,宣讲四分律义,被后世尊为四分律之祖。北魏末在洛阳任僧都官,东魏时在邺都任国统官。撰有《玄宗论》、《大乘义律》、《仁王七戒》、《僧制十八条》、《十地论疏》等10部。

殆至隋唐,都城西迁,城内外寺院林立,白马寺远居都城洛阳东郊,来洛中外僧人,俱驻足城内外寺院译经或弘教,白马寺遂失去昔日佛传文化辉煌地位。据记载有唐一代,仅有一位北天竺沙门佛陀多罗(意译觉救),于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简称《圆觉经》。此经与《维摩经》、《楞严经》为禅宗常用经典。

武周时,御用僧人薛怀义曾住持白马寺,为保护自己,曾度武僧千余人。薛怀义与荆楚僧人法明,在白马寺,伪造佛经《大云经》,为武则天花建国称帝制造舆论。

唐代以后,洛阳遂失去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白马寺亦随之降迷一般寺院,寺内住持的佛教文化修养品位,即使很高,亦己非昔比了。
 
→回复
vivianzeng(Vivian) 2005年10月25日 18点29分 评分:0
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2公里,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从西而来,飞绕殿庭。于是,派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翌年建寺,遂以白马为名。

  唐代时规模宏伟,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 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 ,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

  寺中的大佛殿内高悬一口大钟,洛阳八大景这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这只大钟,钟声会响遍方圆十里,经久不绝。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只要钟声一响,远在25华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应声而和。每年元旦零时,都要在这里举行流传上千年的撞钟迎新年活动。

 
→回复
vivianzeng(Vivian) 2005年10月25日 18点35分 评分:0

    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在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

  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东汉永平已已(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今存之砖塔,实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

  塔为四方形密檐式,十三层,通高约25米。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 外轮廊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拨,古雅秀丽。齐云塔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


 
→回复

邻近景点
嵩山
鸡公山
龙门石窟
白云山
龙亭
白马寺
大相国寺
山陕会馆
青要山
白园
戚城文物景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