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河北石家庄旅游活动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娱乐
美食
购物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河北 → 石家庄旅游 → 活动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在河北民间,历来有“三乡五里赶大集”、“高搭戏台过庙会”的民谣。集市和庙会,早在夏、商时代,就逐渐形成了。集市和庙会,千百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zh250326(紫兰) 2006年8月17日 16点08分 评分:10
评论:河北 → 石家庄旅游 → 活动
常山战鼓"队是由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牛乡东杨村40名农民业余鼓手组成。因正定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帮称其为"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据传,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型,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在建于隋朝的正定隆兴寺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击鼓的浮雕。正定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城市村墟,锣鼓虚日","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可见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雄壮战鼓之声。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锣鼓。其曲牌大都由多个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是一种联套曲体结构,它主要用于广场表演。

  "常山战鼓"套路多样、曲牌繁多,其中尤以东杨庄战鼓队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每逢春节必参加县、市举行的民间花会表演,省、市、县各项重大庆祝活动、该队也常来大显身手。上海舞剧院曾于1972年专程来听、看他们的表演,并将全部鼓点录音,赞誉他们是"所见到的鼓类中最富特色、最激动人心、鼓点最丰富的鼓队。








 
→回复
zh250326(紫兰) 2006年8月17日 16点09分 评分:10
评论:河北 → 石家庄旅游 → 活动
石家庄一带的庙会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据考证,早在汉代,封龙山就有祭山活动,这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寺庙祠坛大兴。诸如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庙、奶奶庙、圣母庙、三官庙、真武庙、吕祖庙、城隆庙、五道庙、土地庙、山神庙等,逐渐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动也随之频繁和普及,庙会随之盛行。栾城西宫大庙会就是祭祀南海观音的活动,井陉雪花山庙会起源于祭神。也有的庙会,是群众为了悼念他们崇敬的人而设立的。如灵寿城关农历二月初一的“成官”庙,是为了纪念灵寿知县成肇麟而设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法联军追击西逃的慈禧和光绪,路经灵寿时,胁迫成知县提供粮草、车马、妇女。成知县断然拒绝,被法军系于马后,绕城飞跑。成知县不甘受辱,又难逃魔掌,便于深夜投井自尽。灵寿百姓便将他的殉难日定为庙会日。

  旧时,庙会的内容较为复杂,既有大型的祭把仪式,也有群众自发的求神拜仙活动,如拴婴许愿、问医求药、求雨乞福、驱魔修德等等。一些祭祀活动,有隆重的仪式,伴以唱大戏。庙会上,武术、杂耍等各种民间艺术也尽展风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相融合,便出现了集祭祀、娱乐、贸易于一体的空前繁荣景象。现在,各地庙会的宗教祭祀内容己淡化,庙会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大会,商
品交易、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和旅游成了各地庙会的主题。

  雪花山庙会起源于祭神。早在明嘉靖年间,雪花山建有碧霞元君庙,为祭祀碧霞元君遂起庙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十六至十八三天,由井陉旧城所在各村组织,周围四五十个村庄参加。其庙会有很严格的仪式,从准备起会,到正式过会,都有一套程序。

  “传锣会查”:会前会首派人到各村敲锣通知,共三次。三月初一首次传锣,锣声一个点,意为开始起会,各村准备;三月十五,二次传锣,锣声两点,示意庙会期近;四月初一,三次传锣,三个点,锣声急促,示意会期在即,各村做好一切准备,要按时赴会。“传锣人”身着黄色对襟梅花麾,脚穿软底抓地虎靴,头戴红绿鸡毛缨荷叶顶子。第三次传锣时,传锣人将一张“四月十八,圣母大会,朝山进
香,风调雨顺”的会帖分送各村。

  四月初一,四路会首聚会商议各项安排,抓阄排定抬杠次序,中午“传锣人”在东聚门城楼、会源门览秀楼、北关阁、东巷子阁高呼三声“会转查了”,锣声不断,以示“会查”结束。

  “请驾”:四月十五,庙会前一天,香头带领八名轿夫鼓乐喧天,到雪花山顶庙里顶礼膜拜,“请神接驾”。

  所谓“驾”,是一顶八抬殿式敞轿,斗拱飞檐,雕刻精细,金(铜)顶黄帏,玲珑华丽,周嵌水银玻璃,檐角悬宝葫芦,丝穗飘拂,锋铃叮挡。驾中供奉圣母走像(专供抬的像),驾前全副执事,有龙虎八旗、肃静牌、退避牌、吊封、万民伞(伞周围缀满历年施主姓氏的小绸条)。三声铁炮响过,起驾锣响,再配上轻、重乐队,各种打击乐器和吹奏拉弹乐器齐全,一时鼓乐齐鸣,驾起缓进,淌过绵河,经蔡庄,把“神”驾供于西关。“演驾”:其意是为神演出,亦即敬神,是正式过会。

  “演驾”进行三天,十六、十七先后在周围村庄沿村演出,十八是正会,在城街演出。“演驾”队伍的顺序排列是:最前面为颠扛,颠杠后为各种演唱及舞蹈节目,然后是社火,社火后是神驾前的执事、乐队,最后是神驾。十八日演驾上午九点钟从西门开始,向东经城街、东关、北关、河东、南关,最后到雪花山。

  “演驾”开始,九声铁炮响过,“马子”赤膊上阵“开路”。最初为挥鞭开路,30年代改为舞流星开路。开路之后,即是颠杠。36抬杠箱,或48抬杠箱,排列成队。颠杠人或着肉色纺绸排扣上衣,灯笼裤,或着武生装束,或着奇装异服做丑角打扮。颠杠表演从上午九时一般要进行到下午二、三时左右,场面宏大,表演精彩。

  跟着颠杠表演的是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秧歌、丝弦等剧种的折子戏,拉花、说唱、哑剧等各种形式的节目。再接着是约有20多队的武术社火队表演。演出没有固定场所,边演出边行进,至雪花山脚,已近黄昏。点燃灯笼火把开始朝顶。在圣象前焚香后,抬杠、节目、社火大表演,随后是跑阵,阵式有梅花阵、八封阵、阴阳阵、五虎阵……,变幻无穷,意谓“神灵捍卫,佑我黎民”。跑阵时,《龟驮碑》特许进殿,在“圣母”像前的大筐箩里蹲着团团拜舞,演员尽量摸取筐箩里的“油钱”(制钱、铜元),装归己有。龟亦为长寿圣物,装取油钱算是“神”的特赐。演驾结束,住持道人接“驾”,将圣母走像安置庙中。整个过程,鼓乐鞭炮声声,香烟缭绕,直至次日晨,庙会方告结束。

  庙会期间,在城隆庙演四天大戏;清代、民初可以“拉官戏”。在本县境内演出的戏班若被会首和官府看准议定,便派人至演出地点,登台将鼓板反转,意即“拉了官戏”,四月十五起到城隆庙演出四天,不给演出费,但供应好茶,演员住所舒适,且“犒台”丰盛。每日三开箱必有两搞台,大商号犒赏馒头、猪肉,动翱数十斤,或有点心。有时是“双犒台”(赏双份)。

  不拉官戏,就得“写戏”(预约演出),经费只能靠布施。正丰煤矿是大“施主”,其次是各大商号,再其次是矿上的煤司、师爷、管帐先生及衙门里的“头面人物”。不搞按户摊派。

  庙会期间雪花山顶最少有一台戏,有时唱对台,若没有某村或某大户许愿献戏,就靠善男信女们的油钱了。一应开销,庙会后黄榜公布,谁也不敢吃黑钱,怕“神”给报应。

  节目沿街演出,也可获得犒赏。若抬杠穿堂(即在旧衙大堂前广场穿过),衙门里的“达官贵人”也得自掏腰包,几任知县都出过赏钱。会首、管事的准备庙会,都是白尽义务,支派人去联络会事,登门化缘也是义务性质,那个村也有很多热心人。演员们自带干粮,在演出间隙蹲在摊旁啃吃。只是给扭拉花的小演员们买些糖果梨糕,这就是酬劳了。

  庙会又是井陉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商品以农具为多,庙会的牲口市成交常达二三百头。日用杂货、儿童玩具、妇女用品、粗布花布也极丰富。风味小吃、炒面茶汤也抢时上市。糖人、面人、团扇、汗伞,吸引了许多儿童妇女。

 
→回复
zh250326(紫兰) 2006年8月17日 16点10分 评分:10
评论:河北 → 石家庄旅游 → 活动
正定民间花会种类繁多,有落子、布龙、高跷、竹马、高照、车子、旱船、跑驴、二鬼摔跤、春牛斗虎、狮子舞、架鼓、腊会、花叉等。逢年过节,在城乡街头纵情表演,舞姿翩翩,锣鼓喧天,十分热闹。

  一、落子

  落子是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清同治年间传入正定。早期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员多少、服装头饰,根据剧情而定。近年大都形成男女集体舞,演员无定数,化装很随便。落子有大脚和小脚之分。大脚落子表演者徒步行走;小脚落子表演者踩高跷。表演时,大都男打板,女打霸王鞭,边唱边舞。还有几个恢谐逗趣的丑角,他们的位置不定,在列队行进时可以随时出列,或唱或说,即兴表演,妙趣横生。落子的表演场地有“过街”,和“摆场”两种。曲牌有“大莲花”、“太平年”、“打腰牌”等。

  二、布龙

  又名龙灯,民国初年传入正定。布龙由竹木做架,外罩彩布作龙形,长约20米。 10人表演,一人持彩球,一人举龙头,一人举龙尾,七人各持一段龙身,在大鼓、大钹伴奏声中翻腾起舞。表演程式有:“打滚”、“盘窝”、“叠云”、“钻洞”等。

  三、高跷

  百余年前由英城县传入。北关、新安、慈亭等村都有班子。表演者四五十人,一般为古装打扮,表演时大鼓、大钹烘托气氛,演员列队舞蹈,队形多变。传统路子有“过跳板”、“窜桌子”、“翻大旗”、“摔大叉”。有的班子还能演出“打渔杀家”、“白蛇传”等折子戏。解放后增添了现代戏,服装也随之更换。过去蹬高烧都是男青年,近年新安村组织女青年高跷队,为高跷增添了异彩。

  四、竹马

  也叫“跑竹马”。清朝咸丰年间有“高腔”戏班到柏棠演出,戏中有“跑竹马”场面,被东柏棠村人学会,改为街头表演流传下来。内容是塞外公主行围打猎。由12人、16人或28人组成。表演时,除“跑阵”外,还有“六合”、“七星”、“八卦”、“蝴蝶”、“梅花”、“椅子圈”等路子。

  五、高照

  高照流传于新城铺、上泽等村,有百余年历史。高照类似杂技中的“顶竹竿”,道具是一根长约三四丈的竹竿,有龙风旗围绕,上竖5把花伞,竿顶插10稚鸡翎。由数人轮替表演各种杂技动作,灵活多变,扣人心弦。主要动作有“二踢脚”、“早地拔葱”、“老虎大撅尾”、“双武花”、“单武花”、“托塔”、“孙猴背剑”、“盘肘”、“二郎担山”、“双摘瓜”、“浪当踢球”、“断梁”、“隔水”、“佛顶珠”、“老虎掰辩牙”、“挎篮”等。表演时,有锣鼓、啦呐等伴奏。

  六、春牛斗虎

  亦称“火狮子”。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南省传入新安村。春节期间晚上演出。表演时,一人扮牛,一人扮虎,二人执鞭。牛、虎、执鞭人分别站两对角,执鞭人挥舞大鞭驱赶牛、虎搏斗,锣鼓助阵,花炮生辉,灯火交映,五彩摈纷。

  七、车子、旱船

  据传:车子、旱船的形式最早移自“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万花船”两折戏。后来已与剧情无关。清朝初期,县内很流行。近年仅三角村、新安村演出。表演时,车子由一人坐,一人推,一人拉;旱船由一人坐,二人划。车、船用布围成,系于乘坐人腰间。乘坐人男扮女装,形似盘膝而坐,实则徒步急行。演员边唱边舞,唱腔以河北梆子为主,竹笛、板胡伴奏。

  八、跑驴

  兴于清末,现流行于新城铺、南辛庄、城关等地。驴由竹架装饰而成,驴头能活动,戴串铃。女骑,男赶,以驴的动作为中心,有“前走后退”、“卧道”、“尥蹶”、“上下坡”、“跳岗”、“跃沟”等动作,锣鼓伴奏。近年增加计划生育内容,如表现小两口领了独生子女证,满怀喜悦回娘家的情景。

  九、狮子舞

清道光年间传入新城铺、八方等村,表演时两人合作,一人顶狮头,一人披狮身,一人执绣球引逗,腾上跳下。传统动作有“就地十八滚”、“走方桌腿”等。

  十、架鼓

  在县境内很流行,以东杨庄、西杨庄、上水屯、小客村等村最有名。鼓队一般有10至20名鼓手,各腰挎一鼓,站圆圈队形,锣、钹居中,鼓槌系彩绳,表演时鼓手叉腿挺胸,两臂圆抡,彩绸上下飞舞。鼓声节奏分明,时而如万钧雷霆,惊天动地;时而如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如雨打芭蕉,欢快清脆。架鼓的套数(曲谱)很多,常演奏的有“大川丈”、“二川丈”、“幽州花园”、“点将”、“大西鼓”、“小西鼓”、“翻点卯”、“十埋伏”、“猴爬杆”、“鸡上架”、“打炸子”等。1973年,上海芭营舞剧团曾到东杨庄研究架鼓的鼓谱和敲法,并录了音。

  十一、花叉

  是一种带有武术风格的民间艺术。韩通、留村表演最精彩。表演人数可多可少,钢叉齿下带活动金属音片,表演者人手一把。表演时,钢叉在臀上、背上、腹部、腿部旋转飞舞,叉头银光闪闪,音片哗哗作响,大鼓助兴。旋转的钢叉时而飞上高空,观众惊心动魄,气氛异常活跃。花叉的变路有“旋风阵”、“开场阵”、“黑狗穿挡”、“背剑”、“八封阵”等。

  十二、腊会

流行于县城各街道、四关及附近村庄,是农历除夕之夜一项传统活动。相传此俗始于清代,当初只是十几人提灯拜神,后来逐步有了辞旧迎新的性质,人数也增到数十人,甚至百余人。除灯队之外,还增加了鼓乐队。每年除夕,灯队、乐队沿街游行,庆贺腊尽春回。





 
→回复

邻近景点
避暑山庄
京北第一草原
清西陵
清东陵
塞北滑雪场
翠云山滑雪场
雾灵山风景区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
北戴河
普陀宗乘之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