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概况
响堂山石窟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响堂山石窟分布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上。

  响堂山洞窟深邃,山上的石头石质坚实细腻,对之拂袖就能发出铿锵之声,故而得名“响堂山”。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550-559年),北齐先后在邺(今临漳)和晋阳(今太原)两地建都,文宣帝常常往来于两都之间,响堂山为必经之地。因为这里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文宣帝就在此地广建宫苑,凿窟建寺,这里也一时兴盛起来。以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对此地屡经增扩和修营,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石窟。

  现在共有16座保存完好的石窟,造像3400多尊,分别开凿在鼓山的南麓和中麓,称为“南窟”和“北窟”,两窟相距约15公里。

  南响堂山石窟依山开凿,南麓山前建有响堂寺,现存的正殿、配殿、靠山楼、砖塔、僧房等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寺后沿山势开凿大小石窟七座,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层五座,下层两座。其中最大的华严洞窟宽6.3米,洞内雕造的佛像千姿百态,造型优美。千佛洞内有佛像1028尊,洞顶浮雕的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裙带飘动,婀娜柔媚,楚楚动人。

  北响堂山石窟开凿在陡峭的崖壁上,共有九座,分南、北、中三组。中组石窟的外观似楼阁,内壁浮雕有花卉、动物、佛像等造型,古朴典雅。规模最大的是大佛洞,洞宽13.3米,进深12.5米,洞内供有一尊高约4米的坐佛,佛像神气秀逸端庄,肌肉丰满,线条柔和,面部平素无饰。这尊佛像虽经上千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光洁如新。

  刻经洞的内外壁刻满了佛经经文,旁有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572年)唐邕书写的《维摩诘经》四部,碑文隶书,笔锋犀利,刚劲挺拔。

  山前原有常乐寺,现在仅保存有一座八角九层砖塔,现在已经成为石窟的重要标志。响堂山的山顶还保存有东宫、西宫、宋金时期的经幢以及碑刻等珍贵文物。
  
                       






北响堂寺宋代砖塔
北响堂山
大佛
响堂山石窟岩画和雕像
响堂山
响堂山石窟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lyxxyy(qiaoqiao) 2005年11月24日 08点38分 评分:10
北响堂山石窟,坐落在和村镇东的北鼓山西腰,山下有常乐寺、如来佛立像和宋代砖塔。山上现存石窟9座,其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装饰最华丽的是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进深13.3米,面宽13米,高11.4米。内为塔形柱式,柱三面设龛,正面龛主尊坐佛通高5米,其背光以七条火龙为主体组成,十分罕见。塔柱上部与窟壁共设16个华丽列龛,充分展示了北齐时期高超的雕刻艺术。在刻经洞门前的石壁上有一个清晰的手掌印,地上有一个很像"三寸金莲"的脚印,传说这是鲁班夫人留下的。
 
→回复
lyxxyy(qiaoqiao) 2005年11月24日 08点42分 评分:10
千佛洞是南响堂最精美的一个洞窟,洞内所有的壁面都雕刻着大小不一的佛像。在这不足10平米的空间,居然雕刻了1028尊石佛,一排排、一列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使人没有遐想的空间,也掩弥了尘世内的私心杂欲,只有静慕这些飘逸的飞天伎乐和威武凶猛的金刚力士,一任原本噪杂的心绪被佛尊慢慢浸化,还原一个曾经的我。

 
→回复
lyxxyy(qiaoqiao) 2005年11月24日 08点47分 评分:10
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 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lyxxyy(qiaoqiao) 2005年11月24日 08点47分 评分:10
南响堂石窟地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近旁有殿宇、靠山楼阁、古塔等附属建筑。这里现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华严洞规模最大,高4.9米,宽和深各6.3米,内刻《大方广佛华严经》,故称华严洞。窟内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释加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于上层的千佛洞,小巧玲珑,保存较好。窟顶外壁上方雕覆钵塔,塔端雕卷云状山花蕉叶,中雕展翅欲飞的金翅乌,钵顶雕宝珠,两侧各雕八角形宝珠顶柱。窟内三面宝坛上各龛均雕一佛两弟子两菩萨,正面龛本尊为释迹佛。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顶微隆,中央雕莲花,周雕8身飞天,两两相对,形成各组对称的轻歌曼舞的神仙极乐世界。此窟结构严谨,雕艺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顶的飞天雕刻,都是绝无伦比的艺术珍品。
北响堂石窟位于和村村东的鼓山天宫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从左到右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迎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和两个无名洞。其中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
两处响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凿。
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回复
lyxxyy(qiaoqiao) 2005年11月24日 08点50分 评分:10
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北响堂石窟下方的常乐
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及宋至民国年
间的石碑、造像。南响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楼阁、殿宇
等。1986年清理南响堂石窟外檐,于第 2窟门外露出隋
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记述该窟始建及北周灭法等重
大事件,是有关响堂山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发现。
 1957年建立响堂寺文物保管所。1981~1982年邯郸
市、峰峰矿区两文物保管所合作对石窟进行全面调查实
测,建立资料档案,并先后维修了窟群的围墙及殿宇等
附属建筑。1989年开始维修南响堂石窟。
 
→回复
jj11181263(hellbaby) 2006年6月29日 12点12分 评分:10
中国北朝晚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鼓山南端和中段西麓,分别称南响堂山、北响堂山石窟,相距 7.5公里。始凿于北朝晚期,隋、唐、明各代相继修造。现存石窟17座,摩崖造像 450余龛,大小造像4300余尊。窟龛早有损坏,许多造像头部损失,有的流落于国外。1935年北平研究院考古组和1936年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及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曾先后进行调查,分别发表了《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河北古建筑调查日记》和《响堂山石窟》;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进行调查实测。鼓山一带为北齐佛教胜地,堂山石窟与北齐皇室关系密切,是北朝晚期造像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现存北朝晚期洞窟11座,即南响堂 7座,北响堂 4座。北齐石窟多具仿木结构窟廊,其中南响堂第3、7窟,北响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开间窟廊上方又凿有大型覆钵、山花蕉叶、刹杆及火焰宝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门两侧雕八角束莲柱,门额饰以精致的宝塔、飞天,门侧壁浅雕肥大忍冬纹,整个外观装饰华丽。南响堂第 2窟窟廊檐额上雕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斗□,是石窟建筑中仅有的一例,为研究北朝建筑难得的实物资料。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近年来,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从洞窟形制、造像风格及雕刻技法三方面对北响堂北齐风格归述如下:

  1、洞窟形制 响堂山北齐洞窟的形制可分为以下几种:

   中心方柱塔庙窟: 有南响堂第一、二窟,北响堂第四、九(以下简称南一、南二、北四、北九窟,其它类同),窟平面方形、平顶,中心为方柱,三面开龛或一面(正面)开龛(北四、南二),后壁上部与洞窟后的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窟内四壁凿佛龛,前壁正中为窟门,门上有明窗二,明窗间平浮雕大型帝后礼佛图(北六)或阿弥陀净土变(南一、南二),均以场面宏大,场景壮观为特性。

   中心方柱塔庙直接继承了云冈中心塔柱窟的形式,只是将云冈繁复、琐碎的“三层或五层每层三面每面各凿一佛龛的楼阁屋檐形中心塔柱”的形式改为“三面(或一面)每面开一佛龛”的简捷、明快、大方的中心方柱的形式,从而体现出了北朝石窟中心柱窟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

   三壁三龛佛殿窟: 有南三、五、七、北三。窟分前廊后室(南七、北三)面阔为三间四柱,明间正中开窟门,次间各开大龛,龛内雕踏山力士像,明间上部为印度式拱,次间额枋上为一斗三升拱。窟檐雕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的滴水、圆椽、筒瓦等,瓦垅上有八层叠涩基,基上浮雕大型山花蕉叶覆盖窟顶,大蕉叶拥托覆钵丘,丘上雕出象征塔刹的双层火焰宝珠。窟内平面方形、穹隆顶,正、左、右壁各开帷幕帐形龛,龛内雕一铺三尊(南五)、五尊(南七)、七尊(北三)像,窟顶浮雕莲花藻井及飞天伎乐,地面浮雕大莲花,莲花中间置博山炉(南五)窟门两侧刻大番卷草纹和连珠纹,上部刻飞天。

   这种窟的形制基本上因袭了北魏后期龙门产生的三壁三龛窟(如龙门的石窟寺、魏字洞等)形式。

   四壁设坛窟:分方形平面平顶(南四)和方形平面覆斗顶(南六)两种,这种窟的主要特征是四壁设环坛,坛上圆雕造像。正、左、右壁为一铺五身或七身组合,前壁窟门两侧坛上雕力士像。

   这种窟形,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将它与三壁三龛窟划入一类,这种形式在北朝石窟中属于新样式。隋唐以后的龙门石窟才出现。

   2、造像风格 从东魏武定末年至北齐后主高纬时期,尽管时间较短(约20多年),佛教没有多大的发展变化,但毕竟属于改朝换代阶段,统治阶级为了表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要改变前代遗风,反映到佛教造像上也毫不例外。响堂山作为北齐皇室开凿的大窟,更多的体现了这一点。如响堂山最早开凿的北响堂第九窟(大佛洞),从《资治通鉴》的记载可以知道,(在“东魏武定五年已有石窟佛寺可供‘塞之’”),石窟的凿刻时间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之前,然而它却与同时期(或稍前)的诸多造像大相径廷,格调异趣。远的不说,我们将其与相距仅90公里的安阳岚峰山东魏武定四年(548年)开凿的大留圣窟相比,即可见异同。(见《中国美术全集》卷十三)。在高氏开凿北洞以作陵藏之时,高氏父子则实际掌握着东魏的政权。从这一点上正好反映出高氏欲篡夺权位,改朝换代的野心计划。(不出三年,便将东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

   这时期佛的造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面稍丰满,高鼻长目。结跏趺或半结跏趺坐于园莲座上,衣纹疏宕,成不规则阶梯状布于全身,佛衣下摆铺于座面。

   菩萨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浑圆敦实的体态上,其造型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如南响堂第七窟内的菩萨,面相丰圆,体态健壮饱满,腹部略隆,衣纹华丽,上著披帛,下著大裙,裙裾贴体,作出水式,头戴宝冠,宝缯下垂至肘部。另外,北响堂第九窟左龛和南响堂第一窟左龛内的菩萨,充分表现出扭躯斜胯鼓腹,重心落于一脚的特点,以前者(北第九窟左龛)为甚,这不能不承认是开启了隋唐造像那种“浓艳丰肥”“细腰斜躯三道弯”的先河。

   声闻弟子面型与菩萨同,体态浑圆,衣式简洁明快,下身也与菩萨相似,有“曹衣出水”之风。身体比例上略显上长下短。

   3、雕刻技法 响堂山北齐造像雕刻技法,一方面继承了北魏的风格,一方面又创造出新花样。北魏时期的造像多用直平刀法,衣纹表现为阶梯式,给人一种纯朴、粗旷而又生硬的感觉。响堂山在吸收这种技法的同时,又使用了圆刀法进行混合处理,尤其表现在衣纹转折处更为明显,(如南七菩萨、北三菩萨)使造像的服饰趋于圆润,富于真实,在表现造像的肌体上则更多的使用了圆刀法(如北九南龛左菩萨,赤足,屈体,酥胸坦露,腹部隆起),坚细易雕的石质加上艺匠们娴熟精湛的雕刻技法,使造像平添了无限的生命力,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可以说,北齐艺匠在表现人物个性方面是很成功的。

   除此之外,响堂山还出现了物象外减地浮雕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代表在北响堂第九窟内,环窟室壁脚一周,雕刻题材均为供养人和博山炉,物象内没有任何雕饰,其细部的表现应用彩绘完成。此外,该窟前壁窟门两侧的“帝后礼佛图”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石窟雕刻与壁画彩绘相结合也成为响堂山的一种风格。物象外减地浮雕的形式是继承了汉墓中画像石、画像砖的传统,应该与此窟拟作高欢陵墓有关系。

  北齐石窟平面方形,平顶,分中心塔柱式与三壁三龛式两类。中心塔柱式有南响堂1、2窟,北响堂3、6窟等;三壁三龛式有南响堂 5、7窟,北响堂2窟等。响堂山的塔柱仅三面通顶,后面凿成低矮的隧道,三壁三龛窟则在后壁和左右壁各凿一大龛,壁脚雕宝坛一周。中心塔柱窟以北响堂第 6窟(大佛洞)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窟宽13米,深13.3米,高11.4米(见图)。中心柱坐佛高3.5 米,是响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窟内各壁凿塔形列龛共16个,饰垂幔及火焰宝珠,雕饰富丽,龛内青石坐佛为民国初年补置。

三壁三龛窟以南响堂第 7 窟(千佛洞) 保存较完整,深5.2米,宽4.6米,高3.75米。门外两侧龛内各雕一力士,窟内三壁开大龛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前壁满雕千佛,窟顶中心雕大型莲花,周绕八身飞天及宝珠,为响堂山窟顶雕刻中的精品。响堂山石窟的北齐造像,面相丰圆,体形健壮,立像如上大下小的圆柱状,衣纹轻薄疏简,紧贴身躯,已由北魏以线条为主的造型,逐步转变为以表现形体为主的新风格,有较强的质感,成为北魏到隋唐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各窟从窟龛到宝坛、莲座、背光等细部都用深浅浮雕刻出多种繁缛而极富变化的图案纹样,诸种纹样配置得宜,密而不乱,产生浓烈的装饰效果,形成响堂山北齐石窟的一个特点。

  响堂山遗存大量摩崖刻经,是北齐时期最重要的刻经地之一。北响堂第2窟天统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晋昌郡开国公唐邕所写刻《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孛经》、《胜□经》,有《唐邕写经碑》记载刻经经过,该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向来为中外文物、史学研究者所重。

  北齐以后,隋、唐、明各代共凿 6个窟,规模都不大,雕刻装饰也比较简单。此外利用北齐洞窟内外岩壁 还开凿有不少造像龛,其中隋龛近50个,最早为开皇四年(584),唐龛约300个,以武周时期居多。

  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北响堂石窟下方的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及宋至民国年间的石碑、造像。南响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楼阁、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响堂石窟外檐,于第 2窟门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记述该窟始建及北周灭法等重大事件,是有关响堂山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发现。

 1957年建立响堂寺文物保管所。1981~1982年邯郸市、峰峰矿区两文物保管所合作对石窟进行全面调查实测,建立资料档案,并先后维修了窟群的围墙及殿宇等 附属建筑。1989年开始维修南响堂石窟。

  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回复

邻近景点
避暑山庄
京北第一草原
清西陵
清东陵
塞北滑雪场
翠云山滑雪场
雾灵山风景区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
北戴河
普陀宗乘之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