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甘肃敦煌旅游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娱乐
美食
购物
-本地特产
活动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甘肃 → 敦煌旅游 → 概况
汉长城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

  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概况:
区号:0937
邮编:736200
位置: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是甘、青、新三省区的交界处。
人口:15万

推荐景点
莫高窟 月牙泉 榆林窟 鸣沙山
玉门关雅丹魔鬼城 玉门关 阳关 敦煌民俗博物馆
海市蜃楼 安西桥湾城 安西锁阳城 白马塔
汉长城 沙漠森林公园 敦煌古城 河仓城
雷音寺 安西博物馆 东千佛洞 南湖自然保护区
西千佛洞 西云观 湾腰墩自然保护区 悬泉置遗址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 三危山 渥洼池 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
敦煌博物馆

渥洼池
敦煌南湖
甘肃莫高窟第305窟
敦煌民俗博物馆
17窟——近侍女
雅丹魔鬼城1
湾腰墩自然保护区
河仓城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luxue(小雪) 2005年9月17日 15点58分 评分:5
   从敦煌往西,到吐鲁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这里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如果从吐鲁番出发、穿越大海道到敦煌,你会深刻的体会到民族风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美丽。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碍莫过于经过这里的无人区,但是走完大海道,你也会深刻的体会到丝绸之路留下的无尽美丽。
 
→回复
congrong419(从容) 2005年11月29日 11点21分 评分:10
敦煌简介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回复
congrong419(从容) 2005年11月29日 11点22分 评分:10
当地特色: 世界艺术宝库

  1900年,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的发现,使敦煌莫高窟从此享有了“世界艺术宝库”、“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宝库”的双重桂冠。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其彩塑技艺造诣精深,想象力浪漫丰富,壁画构图宏伟多变、用色浓艳繁复、线条细密流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窟形分禅、影、殿堂、塔庙、穹隆顶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浮、影、善业塑等表现形式;壁画分尊像、经变、故事、佛教史迹、建筑、山水、供养、动物、装饰画等不同内容,时间跨度达一千六百余年,是人类稀有的珍贵文化宝藏。

 
→回复
chenshelley(shelley) 2005年12月8日 18点19分 评分:10
 敦煌,古称沙洲,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边关要塞,“敦煌”一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意为“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这里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聚地,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和深厚的历史沉淀。
  现如今的敦煌已经是个著名的旅游城市,1986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敦煌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在这里有着许多精美绝伦的古代壁画和塑像,更让人称奇的是莫高窟在建筑、塑像、壁画上的完美结合,在人们为之称叹的同时,留给人们的仍是众多的无法想象和未解之谜。遗憾的是在敦煌出土文物中有大部分仍然流失于国外。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自然赐给敦煌的神奇自然景观,飞沙鸣动,山泉共生,可谓之塞外一绝;雅丹地貌群,俗称魔鬼城,也是一处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游客在这里看到“大漠孤烟”、“残阳如血”的壮丽景象。
  另外敦煌的玉门关遗址、阳关、渥洼池、西千佛洞、河仓城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古时候的敦煌以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而“大盛”,现在的敦煌则依托这些历史的遗迹和大自然的恩赐而“大盛”。
 
→回复
kevin_chen(西门) 2006年1月3日 14点46分 评分:10
  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道长城、烽燧驿站星罗棋布,艺术宝库、两关遗存享誉中外,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负盛名,悠悠历史、灿烂文化延续至今。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东连酒泉、张掖,可通中原腹地,西接天山南北,直趋中亚、西亚,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自汉武帝建郡以来,这里不仅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更是古代华戎交汇的大都会。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东往西来的各国使节、商贾、学者、僧侣、艺术家等各色人群,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连接起来,沿着漫漫丝绸之路,百折不挠地传播着文明和友谊,追寻着理解与和平,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东西方文化从这里西传东渐,使敦煌长期以来,形成了它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敦煌,是一座丰厚凝重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敦煌屡遭曲折与磨难,几临倾覆之厄运,然而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以博采众长、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奇迹啊!翻开敦煌的历史,每一页都闪现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之光。
   回顾历史,敦煌兴于开放交流,衰于闭关锁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敦煌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打敦煌牌,走开放路,数十年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使今日敦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旅游业作为敦煌的龙头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发建设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等四个旅游小区,1999年建成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业基础不断增强,新上了燃机电厂、五氧化二钒厂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旅游工艺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开采、棉纺和天然气发电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商贸流通繁荣兴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零售网点为脉络,各类经销组织为补充的商贸流通体系,成为辐射甘青新三省重要的瓜果蔬菜批发基地和物资集散地;农业基础条件大为改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5年在全省农村率先实现了小康目标;交通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完善,已形成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铁路、民航、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建成了微波、光缆、卫星通讯网络,从而使敦煌的通讯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拉近了敦煌与世界的距离。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敦煌,这颗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如今,更加璀璨夺目。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二字盛大辉煌的寓意,浓缩了古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同时也昭示着她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略的今天,敦煌已经成为一块充满希望和商机的热土。世纪之交,敦煌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以“以旅游兴市,以农业稳市,以工业强市,以商贸活市,建成宽裕小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的发展思路,在新的世纪,敦煌人民必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描绘出未来敦煌更新更美的画卷。我们将通过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兴办旅游经济特区,带动我市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敦煌为中心的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并随着敦煌机场的扩建、兰新铁路复线的开通、312国道实现全线高速及相关优惠政策的配套完善,使敦煌逐步发展成为东接日本、西通欧洲,联系中外旅游文化,辐射甘、青、新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古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热线上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我们通过实施“再造敦煌”战略,使未来的敦煌,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两高一优”农业全面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独具特色,二、三产蓬勃兴旺,农业高新技术全面推广,再创敦煌农业发展的奇迹;我们将通过实施“兴工强市”战略,使未来的敦煌,新型工业茁壮成长,天然气资源和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建立起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我们将通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使未来的敦煌,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四通八达,国际机场连结五洲四海,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更加频繁,成为中国西部开放程度最高、改革政策最活、软硬环境最优的区域;我们将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使未来的敦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全面普及,公民素质全面提高,“五城”目标全面实现,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迈上新台阶。敦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敦煌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回复
xiangxiang123(香香) 2006年1月20日 10点30分 评分:0
出敦煌东行,越过荒凉的戈壁,驱车来到距市区64公里处的三危山脉下,就会看到一股清爽的泉水从谷中涓涓而流。这股泉水俗称吊吊水,因水出自悬崖峭壁,故名悬泉。又因贰师将军李广利在此用剑刺来成流,故又名贰师泉。
  据史籍记载,汉武帝酷爱宝马,为获大宛贰师城的汗血马,便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西征大宛。李广利出征获胜,得汗血马30O0匹班师回京,途经敦煌行至此山时,人马疲劳不堪,加上天气炎热,没有水喝,纷纷倒在戈壁滩上喘气。周围数十里寸草不生,派去找水的士兵都空手而归,李广利心急如焚,决定亲自去找水。
  李广利来到南面山中一看,山是秃山,谷是干谷,进山谷不远,迎面悬崖挡住去路,悬崖上不知何时何人写下了三个大字——“滴水石”。李广利不由怒火冲天,拍打着山石说:“滴水石,不见水,戏弄行人,徒有其名,毁我三军,留它何用?”说罢举剑上前,对滴水石奋力一劈,只见青石抖动,火花四迸;第二剑劈下去,黄风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封刺进去,山裂地吼,岩石开口,一股清粼粼的泉水从青石缝中汩汩地涌了出来。三军人马顿时欢腾雀跃,争相痛饮。吃饱喝足,踏上归途。由于泉有灵,人多水深,人少水浅,总能满足。
  人们为了纪念“刺石成泉”的贰师将军,泉名为“贰师泉”。在泉旁建了一座庙,名“贰师庙”,供奉李广利神像。并在此设置了驿站,供过往军队、商贾、行人歇息。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常年叮咚的驼铃声消失了,无情的岁月使贰师庙和驿站坍塌了,终成废墟,砾石覆盖在上面,变成了荒凉戈壁。就连贰师泉的名字也被人们遗忘了,称此水为悬泉。但是,清泉水流依旧,从未涸竭,传说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
  悬泉置被称为90年代考古界的重大新发现。置,相当于后世的驿站。考古发掘证明,在李广利伐大宛获汗血马的同年(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在悬泉设立了专事传递公文、邮件并接待过往官差、使节、军队的重要机构——悬泉置。这座汉代遗址于1987年发现,从1990年开始,甘肃省文管部门组织文物考古专家对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轰动了学术界。
  悬泉置遗址的发掘,有那些重大收获呢?
  人所共知,东汉蔡伦造纸说已为历史定论。悬泉置出土的20多张写有汉文墨迹的麻质纸,已考定为汉纸。这一发现把我国纸张发明的时间上推了近一个世纪,推倒蔡伦造纸说的定论。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纸张。  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数量惊人,共计15000多枚。其内容非常丰富,有诏书、司法律令、官府文书、驿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它杂事诸类。内涵已从“流沙坠简”中单纯的边防屯戍扩展至边郡行政事务、邮驿业务和与西域的交往、商贸活动诸方面。在一个地方能出土如此层次准确、单位清楚、时间长久、辞号连续极完整的简牍,在国内尚属首次。
  悬泉置出土的其他遗物也极其珍贵,种类繁多,有各种农具,打猎用具,货币兵器,陶器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这些遗物虽历经千载,保存得却完整如新。如帛书家信完整可读,漆筷与现在所用的一模一样,漆耳杯色彩艳丽,几双帮底开全的皮鞋将国内制作和穿用皮鞋的历史上溯了几千年。在残墙断壁上发现的皇帝诏书和医药方的墨书题,被称为当今考古界的惊人发现。以上众多遗物为研究西北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崭新、丰富、确凿的原始资料。
  悬泉置遗址面积为2400多平方米。清理出存有断壁坞墙的居住、办公房屋3组13间,马厩16间及其他建筑。这些建筑遗址对探索汉代驿站的建筑形式、布局和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这是我国西北地区汉代驿站遗址的首次发现和发掘。来到贰师泉,掬水畅饮,顿觉心旷神信。站在悬泉置遗址上,仿佛看到当年牵着骆驼的商队,骑着战马的将士,赶着毛驴的行人风尘仆仆而来,在此地休息,消除疲劳后,又匆匆忙忙地赶路。这片废墟,曾验证过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人生的艰难曲折。谁能想象到,李广利“刺石成泉”的传说,竟然把荒废干年的悬泉遗址奉献给当今世人。
 
→回复
zhoumeng95(萌萌) 2007年7月11日 13点34分 评分:10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3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协,并且经常骚扰掠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柏国,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绘有此段故事。这年天,霍去病亲率骑兵涉过居延水,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其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浑邪王杀死休屠王,携其部4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索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王禹、刘日丙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马因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还有天文学家赵匪文及索袭、宋繇、张湛等敦煌较知名的学者。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脚下,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学。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沸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沙州将士百姓坚持了长达11年的抵抗,终因弹尽粮绝,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暗无天日的统治,奴隶般的生活,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人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嗣节度使,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此时,甘州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公元9l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二州。曹氏统治期间,笼络瓜、沙望族,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了稳定和安宁,维持了130多年。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当时,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o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的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敦煌彩塑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
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敦煌壁画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敦煌飞天
  敦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 ,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
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 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乾闼婆定名为天宫乐伎,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古乐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共有五百多个洞窟,其中有乐伎图像的洞窟达二百六十多个,几乎占整个洞窟的一半。在有乐伎形象的洞窟中,绘有乐器图像的六千余件,不同乐器四十种以上,打击、吹奏、弹拨、拉弦乐器种类俱全。是上自十六国下至元代的音乐史缩影。它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尤其是佛教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敦煌在古代融合了东西方歌舞艺术,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敦煌乐舞。敦煌宾馆飞天歌舞团经过挖掘、整理,编排了部分节目,整台节目从音乐、服饰、道具到内容都蕴含着浓厚的敦煌文化气息,观赏后犹如重温了敦煌盛唐时期"华戎之交"的历史。其代表节目有《伎乐飞天迎宾到》、《吉祥天女》、《腰刀舞》、小舞剧《相会在敦煌》等。
敦煌画乐伎,主要包括体裁、演奏、排列、乐器组合、乐器种类、乐队规模等六个方面:
一、体裁形式,展示了天乐类有天宫乐伎、飞天乐伎、化生乐伎、护法乐伎、菩萨乐伎和自呜乐等;俗乐类有官府乐伎和民间乐伎等。
二、演奏形式,分为演奏类型、演奏姿态、演奏乐器数量三种。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三、排列形式,有零散式、平列式、组合式、复合式四种,自由灵 活,变化有序。
四、乐器组合形式,有种合、类合、混合三种,品种繁多,色彩斑谰。
五、乐器各类,有打击、吹奏、弹拨、拉弦四大类乐器各类俱全,各展其长。
六、乐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乐队形式,编制合理、宏伟壮观。
  敦煌壁画乐伎,主要通过乐工、舞工以及乐舞相互结合等艺术手段和各种各样的宏伟壮观场面体现出来,它已自成体系、自成一派,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品种,虽表现的是佛教内容,但实质上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音乐文化艺术的一些风貌。
  敦煌壁画乐伎的历史渊源,我们认为:敦煌地区固有的音乐文化是乐伎形成的第一个因素;中原音乐的输入是其形成的第二个因素;西域音乐的传入则是形成的第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长期交流,不断融汇,相互学习、借鉴和吸收,最后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敦煌壁画乐伎。敦煌壁画乐伎图像是我国一千多年来的音乐缩影,对研究古代音乐史和佛教音乐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因此,我们不仅应该珍视它、认识它、研究它,还应该继承它、应用它、发扬它,更应该介绍它、宣传它、推广它。
敦煌乐伎
  中国古代把以音乐、歌舞为业的艺人统称为会,其从事演奏乐为主的艺人称乐会,从事歌唱舞蹈为主的艺人称舞伎。 音乐舞蹈界的研究者们,把敦煌壁画中以演奏乐器为主的人物形象称为敦煌乐伎。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据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近年来的调查统计,仅莫高窟绘有乐伎形象的洞窟就有200多个,乐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共有乐器44种,4300余件(大型经变画中有一批不鼓自鸣的乐器飘浮在空中,没有伎人演奏,所以乐器比乐伎多)这样多的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 国内研究敦煌石窟乐舞资料的专家和学者,经过多年来的考查、研究,把敦煌壁画中的乐伎分为两大体系:佛国天界中的乐伎和世俗人间中的乐伎 :
(一)佛国天界中的乐伎
  1、天宫乐伎 从广义上讲,依据佛经的廉洁,凡在佛国天界中,一切从事乐舞活动的菩萨、天神、天人都可称之为天宫乐伎。但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乐伎,特指画在北朝时期洞窟顶部藻井中和四壁上层的乐舞天人。是表现佛国世界护法天龙八部的乐神----乾达婆、歌神----紧那罗为天宫中的诸佛、诸菩萨、诸神众奏乐歌舞的内容。表现这两大内容的乐舞天人形象称之谓天宫乐伎。
  2、药叉乐伎 药叉乐伎亦是敦煌北朝洞窟壁画艺术的表现内容。药叉,佛经里也称作夜充满、罗刹、捷疾鬼,分为地行夜叉和飞行夜叉。地行夜叉能土遁,飞行夜叉能空飞。夜叉外形丑陋,面目狰狞,长发黑身,红须绿眼。隐身疾行,伤人勾魂,属于佛国世界里的天龙八部神众之一。他们有时是佛法的护卫者,扬善惩恶,镇压坏人;有时是佛国的捣乱分子,为非作歹,伤害好人。
3、飞天乐伎 飞天乐伎是乐神--乾达婆和歌神---紧那罗的复合体。乾达婆和紧那蜀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神中的两部小神。他们最初的职能是有区别的。乐神乾达婆因周身散发着香气、亦名香间神。他的任务是在佛国 世界里,为佛陀、菩萨献花、布香、从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云宵。歌神紧那蜀的任务是在佛国世界里,为佛陀、菩萨 、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
  4、化生乐伎 化生是一佛教常用术语。佛教宣扬人有四生:"一曰胎生,二曰卵生,三曰湿生,四曰化生。"化生是指无所依托 ,借业力而出现者。佛教所指的化生就是从莲花中所生。
5、菩萨乐伎 菩萨乐伎实际上就是供养菩萨。佛教里把供养分三种:一是利供养,即香化、灯明、饮食、资财的供养;二是敬供,即礼敬、朝拜、赞叹、歌颂的从养;三是行供养,即敬奉三宝(佛陀、佛法、佛僧),受持戒律,修行善法的供养。供养菩萨的修行层次和地位低于协侍菩萨,是为佛陀和弘扬佛法服务的菩萨。在敦煌壁画里供养菩萨形象众多,姿态丰富:有献花菩萨、敬香菩萨、燃灯菩萨、跪拜菩萨、持经菩萨、贡宝菩萨、奏乐菩萨、歌舞菩萨 、赴会菩萨、听法菩萨、思维菩萨、禅定菩萨等。这些菩萨都可以说都是供养菩萨。供养乐伎菩萨数量大,据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的调查统计,仅莫高窟壁画中大小乐队就有490余个,其中乐菩萨约在2000身以上。
  6、迦陵频伽乐伎 "迦陵频伽"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思为妙声鸟或美音鸟,是佛国世界里的一种神鸟。敦煌壁画中的迦陵频伽形象,常是人首鸟身,形似仙鹤,彩色羽毛,翅膀张开,两腿细长,头戴童子冠 或菩萨冠,立在莲花或乐池平台上,有的张翅引颈歌舞,有的抱持乐演奏。
敦煌菩萨
  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是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的,菩萨像展示了东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称为"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世人称为"东方圣母"。敦煌石窟中有历时十个朝代,一千余年,数以万计的各种菩萨彩塑和画像,而这些菩萨的塑像和画像,有别于印度、东南亚、西域和中国中原菩萨的风格特点,因此,研究者们把敦煌菩萨塑像和画像称作"敦煌菩萨"。敦煌石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画,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会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从敦煌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找到菩萨的衍变轨迹,佛教传入中国时,菩萨是一位"勇猛丈夫"。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把这位外来"洋神"改变成了一位中国"善神",又逐步从"非男非女","女相男身","男相女身",最后变成了一位外表上具有中国性外貌风姿,内心上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气质,面善心兹,大兹大悲、救苦救难的"东方圣母"。可以说菩萨女性化,是中国人民在宗教美术史上的一大创造。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土垂)的简称。其"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土垂)"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动物),全译应是:"觉有情","道众生","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这个词意,中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中,还把菩萨译为"开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称。如把观音菩萨称为"观音大士"。敦煌石窟中显宗菩萨画像数量最多,初唐时才有密宗菩萨,数量很少。元代时才有藏传密宗菩萨,只有第465窟一个洞窟中绘有藏传密宗菩萨。 在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种类最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遵照佛教显宗仪规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庄严的显宗观音。
第二类是遵照佛教密宗仪规所绘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器的密宗观音。
第三类是不遵守佛教仪规,由画家根据人们的意愿希求,自创风格,任意描绘,任意题名的观音。如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宝相观音、施财观间、烽珠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鱼蓝观音、杨枝观音等。这类型观音形象众多,民间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
  上述三类观音,在敦煌石窟擘画中都有画像,前两类数量多,后一类数量少。
敦煌人物
  敦煌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由于宋代以后海运开通,古丝绸之路渐趋冷落,莫高窟默默无闻地沉睡在三危山麓。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个不知何时封闭的小石室。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因沙漠干燥,保存得非常完整。这是神话中的聚宝洞!从此,敦煌引起世界的关注,在迎来百年敦煌全球瞩目的时刻,我们的视线也聚焦在敦煌人物身上。
发现藏经洞的道土 --王圆箓 :
  王圆箓(约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当王圆箓用一双枯瘦的手打开宝库的洞门之后,一批批外国探险家、考古家接踵而来,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他们想方设法、挖空心思从王道士的手中拿走了大批文物,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的博物馆。从此,莫高窟的珍贵文物流散到国外,其辉煌的艺术也随之介绍到了国外,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对莫高窟的遗书和造型艺术进行了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骗子考古学家 --斯坦因 :  
  斯坦因1862年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是以一个地理学家为开端,进而成一名世人注目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从现在看来,他在探险中的发现和考古方面的贡献,要比他在地理方面的贡献大得多。
  斯坦因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花在了亚洲腹地的探险考古。在三次探险活动中,可以说他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经历了千辛万苦,闯过一道道艰难险阻。他曾穿过帕米尔喀喇昆仑冰雪覆盖的山谷,跋涉在风沙迷漫的塔克拉玛于大沙漠腹地。他走过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乃人生一大壮举。但他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此感到极大的满足和自信。由于他在探险中有着惊人的发现,并获取大量的珍贵资料,深受英国政府的赞赏。被英女王授予爵士勋号,牛津和剑桥大学赠以名誉博士学位。更使他受感动的是被按受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臣民。
  但是,他这种只顾事业而不分国界随心所欲的探险考古活动,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斯坦因第一次来敦煌是1907年3月。这是他第二次中亚腹地探险活动。当时,他不仅在莫高窟看到了精美的壁画和彩塑,而且采用各种手段,尤以"唐僧之陡"为名,骗取道士王圆箓的信任,以极少的白银,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大量的写经、文书和艺术品。当他离开莫高窟时,仅经卷文书装满了24箱子,精美的绢画和刺绣艺术品等文物又装了5大箱。后经清理,卷文完整的有 7000件,残缺的6000件,还有一大批其它文物。斯坦因第二次来敦煌时,又以500两白银的捐献,从王圆箓手中换去570部汉文写卷。这些卷子是王圆箓专门收集的,均为完整的长卷,价值极高,但又被斯坦因卷运到了英国。大量的敦煌经卷运到英国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掀起了"敦煌学"热潮。从此,敦煌这个偏僻小镇更是名震中外,迎来了她的再度辉煌。
莫高窟守护神 --常书鸿
  常书鸿(1904~1994年),杭州市人。著名画家,敦煌学专家,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3月27日,常先生肩负着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但是,直到1944年的秋天,教育部才正式批准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先生任所长。
  然而,正当他们干得起劲的时候,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才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研究所,因政局不稳,财力紧张,教育部宣布解散"敦煌艺术研究所"。这是1945年春天。对于任何困难他们都能克服,而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他们实在是无法理解。面对现实,他毫不犹豫,领导着大家继续干下去。
  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在他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他的一生为莫高窟做出了光辉的业绩。
此外,著名画家、敦煌学专家段文杰;著名美学家、敦煌学专家季羡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敦煌学专家饶宗颐;实业家、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总裁邵逸夫;台湾学者、敦煌学专家潘重规;日本著名画家、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和校长、敦煌学专家平山郁夫,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等人士,多年来致力于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捐巨资兴建保护施设,培养敦煌学人才,为挽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敦煌图案
  敦煌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装饰于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形态。图案与壁画、塑像、建筑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图案装饰,壁画就不完整,塑像就不算完成,整个石窟艺术就缺乏一个完整体。图案同整个石窟艺术一样,都是朝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
 一、北朝图案 北朝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初发期,整个艺术形态都呈现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互映的艺术特色。图案亦是这样。 北朝石窟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中心塔柱式"和"覆斗形顶式"。中心塔柱式石窟平面纵长方形,窟顶后部为平顶(即平棋),前部为起 人字式顶,窟中央有一方形立柱,方柱四面凿龛供佛。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的木构庙堂建筑与印度"支提式"式石窟(即窟中立塔)相混合的窟形。窟内的图案也都为着这一特有的建筑形式分布的。窟顶后部即是模仿平棋的图案,窟顶前部即是模仿起脊屋架的枋、椽、斗拱及其彩绘的图案,斗及其彩绘的图案,斗下的竖条边饰即示意立柱,四壁下总后边饰即表示横枋。佛龛图案上为楣,侧为柱。窟内一切图案都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北魏之后,中心塔柱式窟逐渐演变为覆斗形顶窟,即石窟平面方形,窟顶如一倒斗形状,正凿一龛供佛 。窟形的变化,先期那种连续方井式的平棋图案,也演变为单一方井式的藻井图案,窟顶与四壁的边饰也失去去建筑的意义,而成为纯粹的装饰了。北朝图案简练鲜明,纹样种类少,形象单纯,组合也不复杂,同一纹样反复连续即为边饰,几种边饰相联,中置一莲化即为藻井。纹样主要有莲荷纹、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祥禽瑞兽纹等。
敦煌壁画由谁造
据介绍,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近500个窟有着巨幅壁画,总面积达45000 多平方米,绘画创作时间长逾千年。敦煌研究院一位研究员说,根据对壁画题记和敦煌 文献的研究,只有公元10世纪左右的壁画作者有零星资料,而在4世纪到9世纪的壁画中, 找不到关于作者的任何资料。他说,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 的题记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40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平咄子等12人。研究人 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4种: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 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 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
是谁绘成了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画?研究人员一直期 待从莫高窟北区找到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谜底,他们认为,莫高 窟北区的243个洞窟是敦煌画师的住所。而最近来自北区洞窟 的考古报告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 这使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之谜更加扑朔迷离。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近500窟绘着巨幅壁画 ,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时间长逾千年,被誉为世 界最大的画廊。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说,根据对壁画题记和敦 煌文献的研究,大约只有公元10世纪左右的壁画画工有零星资料 ,而在4世纪到9世纪的壁画中,找不到关于作者的任何资料。 他说,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 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40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平咄 子等12人。在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 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 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 肌肤,人们公认这是敦煌壁画的极品。壁画的落款为"甘州史小 玉笔",专家认为史小玉应是今甘肃张掖人,史小玉很可能是艺 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更无从考证。无法确定绝大部分敦煌壁画作者的另一个困难是,宋代以前 的画师们一般没有落款。在壁画的所有题记中,也很难见到有关 画师的记载。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4种:首先是来自西 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 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 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 ;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在敦煌文献中,所有的画师都被称为画匠或画工,可见画师 们主要来自民间,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创作壁画时很可能就住 在阴暗潮湿的洞窟里。壁画中大量的田间劳动场景,活生生地再 现了当时的经济状态和科技水平;唐代壁画中的婴儿车等生活用 具,更是为神秘的佛教壁画增添了世俗社会色彩,给今天的参观 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中国千年民间风俗画卷。也许,正因为画师 们熟知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才使他们巧妙地把佛国的空灵与人 间的真实融为一体。敦煌画师们绘成了精美绝伦的壁画,而关于他们的记载又几 乎是空白,所以,他们的生平总能激起现代艺术家的无穷想象。 从《丝路花雨》到《大梦敦煌》,两部关于敦煌的著名舞剧,讲 述的都是平民画师历经磨难、献身敦煌艺术的悲壮故事。也许敦煌壁画画工之谜永远无法解开,但辉煌的壁画已经为 这些无名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赫赫声名。

 
→回复

邻近景点
安西博物馆
安西桥湾城
榆林窟
安西锁阳城
嘉峪关关城
新城魏晋壁画墓
文庙
七一冰川
黑山石刻画像
滨河路绿色长廊
崆峒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