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塘
出发地点:辽宁 大连 浙江 嘉兴 0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5年5月1日-5月1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上善若水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浙江 嘉兴 西塘水乡风情旅游区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看西塘

 
因为去吃朋友的喜酒,到嘉兴去。明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结婚的那天住在他家里,感觉却不是很对,想想明天的节目,越发兴味索然。很随便地就想,到西塘看看吧!
 
江南好象是盛产小镇的地方。
 
尤其是这些年间,这些小巧精致的人类聚居地渐渐亮了起来,好象它们的历史被重新翻开了似的。我们就更会有这种感觉。当然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胡缠的说法,有六个镇子算的上江南名镇,它们是:周庄,同里,LU直,南洵,乌镇,西塘。这个说法的依据实在也不是太清楚,从知名度的角度可能可以算吧!不用掰手指头我也知道这个名单上的地方还不曾走遍。想想实在有点奇怪,乌镇和西塘其实是离杭州最近的地方,居然却没去过。
 
西塘属于嘉善县,嘉兴地区的一个镇子。从嘉兴出发的车都在西站。因为对嘉兴很熟,就懒的到西站去坐车。我从火车站对面一家极小的面摊上站起来,意犹未尽地望了一眼刚才盛满极鲜美的酥羊大面的汤碗,擦了擦油嘴,几步跨到路边,伸手拦车。
 
嘉兴到嘉善的车非常多,20分钟一班中巴,但是没有办法直接到西塘的。我一向对中巴深恶痛绝,因为记忆中都是被卖来卖去的片段,不过这一带的交通就好的多。尽管不断有停车接客的行为,车子却总不肯停留,不停赶路。我对售票的女人佩服的简直五体投地,因为她总是有办法从各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角落找出一张张很小的凳子,来安顿上车的客人,就算整个车子已经挤的象个沙丁鱼罐头,她也总还能让人坐下。
 
没有进嘉善站的时候我就下了车,320国道的十字路口有很大的西塘广告,感觉西塘就近在眼前了。公共交通感觉相当发达,每隔半分钟就有一辆脏乎乎的中巴呼啸而过。不过很少看到西塘的牌子,最多是去天凝的(江浙有很多名字很好听的镇子。从前慢车去上海时,在松江附近还会路过一个叫叮当的小站)。我闷着头走了一阵也没看见有西塘的车赶上来,伸手拦下一辆天凝的中巴,上车再说。后来知道,西塘的位置不在交通要道上,所以很多车经过那地界,但要进去就只有西塘自己的车。到了一个叫上什么甸的地方下车,离西塘只有3公里了,再截停西塘本地的中巴进去。说起来相当复杂,不过实际上没有浪费什么时间,因为几乎没怎么等车。
 
到西塘的车上很看的出分别,因为装束都是外地人。一不留神,就听见前面几个小姑娘在说杭州话了----都是来旅游的中学生!车停西塘大街,我们一阵迷糊:眼前的镇子俨然是个勤劳致富的象征,马赛克的多层建筑,蓝玻璃,香烟和可口可乐的小店。几个杭州小姑娘不肯下车:“说好送到西塘的嘛!”显然是准备看见古镇才罢休,司机一阵好笑,“这就是了”。我对几个小姑娘说:“下车,一起走。”听到杭州话,她们很信服地跟了下来,还以为我熟门熟路呢!其实我是看见西塘售票处的广告牌了。
 
崭新而俗气的大街让我有点困惑,早早端着的S207好象找不到感觉(我到哪里都带着相机,好象打算成为摄影大师似的,^&^)。售票处的师傅很好心地提醒我,“买张地图吧,门票就别买了,联票不合算,老街在北边呢!”很有人情味。西塘象周庄,同里一样都有联票出售,这里是20元,覆盖的景点不计其数(夸张),因为这里的景点都是非常袖珍的,比如一座桥,一间屋子的小庙。真的不必一一看来,还真是不用买票。我向几个女孩子说了一下方向,她们好象都是乖孩子,没有出来过,这时担心古镇里没有饭吃,打算在她们已经相对熟悉的这个热闹地段吃了中饭再进去。中饭?我一吓。原来路上走了快两个钟头,已经11点多了。可得先走了。
 
正走着,觉得背后有人跟着,一回头,是三个很小的本地小女孩。一个大一点的鼓起勇气,上前一步,怯怯地问:“阿有哪高?”浙北到苏南,语言的差别很大,但是互相听的懂。我略一想就明白过来。“85!”三个小女孩同时迸发出一阵尖尖的笑声,开心地逃掉了。我猜刚才哪个女孩子猜中了我的身高。心里有一点温暖的感觉,看着这恶俗的大街也顺眼起来了。
 
满大街都是很新的建筑,东西向的大街是“造新如旧”的典型。雪白的马头墙和黑色的琉璃瓦在水泥墙的上面堆砌,让人觉的很可笑。地图上的标志似乎不够准确,我决定依赖自己的感觉。江南的古镇一定少不了水,所以一直向感觉有河道的地方走去,那里会留住过去的繁华。
 
看见水道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一大片的粉墙黛瓦跳入眼帘,我知道这是那个过去叫斜塘的地方了。我走到对面的桥上去。太阳很好地从顶上照下来,我看见影子缩的小小的,躲在脚下,屋顶和屋子里的人在光线中色彩分明,线条清晰。桥下是一个小酒馆,临河的窗大大地开着。正是午饭的时间,酒馆里人头攒动,我听见他们很大声的说笑,盛着黄酒的碗在碰撞中当当作响,喝的满脸通红的人到阁楼的窗口来透气。感觉是在看一场演出,很亲切的演出,身旁经过的游客就象模糊的背景。我叹了一口气,坐在桥顶的栏杆上,不明白为什么酒馆下面是“鲁镇”的铭刻。
 
手机这时丁丁乱叫,嘉兴的姨妈催我回去吃午饭。“回不来啦!”,我大声的说,“我在,逛呢!”
 
我想我是站在了古镇的边缘。
 
在小小的石拱桥顶往下望去,两条长长的廊棚斜斜地伸展过来,相会到这家挂着鲁镇招牌的小酒馆门口来了。这可能是西塘可以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特征吧?因为到过的这么多镇子里似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建筑。廊棚是这样的结构:面河而居的人家或者店铺都很留心地把屋檐延伸出来,在街的这一边用柱子撑着,户户相连,于是就把整条街道都给遮起来了。
 
走在廊棚里的时候,觉得很舒适:雨雪固然无法侵入街上,就是阳光也只是很安逸地在街边的河面跳跳舞而已,不时有很柔和的风从河上吹进来。在廊棚下面,好象咫尺之遥的河道就成了外面的世界。有一点广州的骑楼的感觉,不过非常不同的是廊棚是完全地覆盖了整条的街道(当然很窄),而骑楼是在SHELTER大街两边的行人走道。很妙的一点是采光,如果整条街道被盖住的话,应该是暗无天日的,但是西塘的廊棚都是在河道的边上的,宽宽的河面象镜子一样地把光线送进来了。
 
只是去过周庄的人可能会对江南的镇子产生一些误会:不知道在出名之前这里的人们是靠什么生活呢!周庄是一个被旅游改造了的特例。密集的商业特征迷惑了我们对于它的过去的一些想象。走在西塘的廊棚里,我的心里就会有淡淡的感伤生长。这里的店铺还是象多少年前那样的运作着。一边的供销社里是一坛一坛的酱油和老酒。老奶奶守着她的苇花扫帚和拖把眯着眼和老姐妹唠叨。秤行的师傅在过去可是了不起的手艺人,就算是现在,老师傅面对来来往往的游客也还是一脸的骄傲。我看见一个家具店的老板放下饭碗,热心地帮一个客人挑选最简单的那种小板凳,他的妻子,一个苗条的女人,为了小女儿的功课大发牢骚,小女孩捧着碗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对她的妈妈充耳不闻。渔具店,农机店。。。。。。这些陈旧的店铺好象是被擦拭的干干净净的旧家具,虽然是很旧的了,可是都还在很正常的运作着,充满了生命力,告诉人们它们仍然在扮演它们过去一样的角色。走进了一条很窄的巷子,我看见一户人家的厨房,黑黑的门洞里是浅绿色明快的装修,煤气灶和微波炉,还有很大的海尔冰箱。从我的照片上你们不会看的出这些迹象,可这是很亲切的事实,我记得几年前我搬离的小区里就有着太多这样的场景。不是反差而是和谐。我发现自己可能是走入了景区以外的部分,因为这里没有所谓的景点,有的是西塘活生生的生存状态。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西塘的人们很自信,他们是不需要依赖外来人的。50年前,这是个水陆交通的重镇,工商业的发达至今留下很深的痕迹。而今,陆路绕开西塘而去,水路却还是一样的繁华。周围乡镇的农民还是向他们的祖辈一样,划着船到西塘镇上来买点农药,种子和生活用品。
 
转回“鲁镇”,到那一条廊棚下去。隔着河和对面的房子,是西塘很著名的西街,景点相当集中的地方。我在这时还并不知道,只是一路沿河走下去,看见边上的人家好多的小店,卖着西塘著名的粉蒸肉和八珍糕。要不然他们就把桌椅摆出来,用纸板写上“河虾,田鸡,本鸡,家常小菜!!!”西塘的人们不太会招徕生意,但决不是不会做生意,他们在店里静静的等着,如果你走了进去,他们的热情会让你觉的不好意思离开。有些房子在重新装修,但是没有很大的动静。据说是因为对西塘采取了很严格的保护,新房子都在新镇里面。在西塘走路,感觉象同里,一路走着,没有作为外来者的侵入感,也绝不会受到店家的袭扰。这是个大度和有古风的地方。走到送子来凤桥,我看见胡缠说过的那个小饭馆,用红色的锦旗写着“弄堂香蹄”,在门口招摇。中午的太阳把桌子和旗子的影子也压没了。可是呢!安静的很,饭馆的里面似乎有时有人影晃动。对面是薛宅和游船码头,长长短短的马头墙和高高低低的老虎窗。果然是个好所在。
 
坐在桥上换胶卷,崭新的廊桥似乎还在散发石灰的味道。忽然间对面人声鼎沸,原来是一大队上海客人兴致勃勃的来坐游船。我看着那些游客快乐的把船摇来晃去,发出阵阵尖叫。河面上的涟漪一圈圈荡开,船工笑眯眯地望着大惊小怪的客人,可是周围呢,却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一个老奶奶,很认真地在埠头上继续杀一只鹅。与送子来凤桥所平行的这条河在东端汇入了胥塘河,就我所知,那条河曾经是西塘的命脉。因为水路的迟缓和运载能力的低下,风光一时的河运如今情形暗淡。从朝南棣向北走去,环秀桥头有着两个很大的水上餐馆,好象是一个注脚。
 
很大的意思就是说比一般的船大一些,大约可以放的下三四张圆台面。我猜那是过去的航船,鲁迅文章中常常提到的那种,原因是尽管经过了装修和油漆,船的结构上还是很象一条客船。不再担负载客的使命,航船它“对镜贴花黄”,漂漂亮亮地来应付我们这些观光客。我想象在那条船上喝酒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在阳光和风的里面,坐在船头,喝着温热的善酿,嗅着灶间漂来的香气,低下头去可以看见水里的水葫芦和岸上的花花草草……我这么想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比较腐化。同时我也知道这不是我这种人,这条航船或者这个镇子的身上该发生的事。这种情景比较合适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在春日的午后,携着狐朋狗友在西湖上游荡。
 
说到岸上的花草,我不由来了兴趣。对于植物学我其实算不上在行,至今我也搞不清南瓜是不是到底属于十字花科。不过草本的夜来香和凤仙花就是我熟悉的。小时侯采集夜来香的种子因为那是地雷模样的小东西,凤仙花更是可以拿来给姐姐染指甲。让人费解的是砖头垒起来的花坛里红艳艳的鸡冠花,它凭什么可以一年到头的开?一样的屋檐下也会有滚壮的画眉,抱着小巴狗的老奶奶说明颐养天年可以是很简单的事。
 
环秀桥的那边是西街最繁华的一段。名气很响的阿牛粉蒸肉就是这里的最正宗。西街恐怕是过去西塘的豪华道路,种福堂西园薛宅都在西街上的。不过没有什么值得认真去看的景点。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巷子本身。与周庄和同里不同的是,西塘的主要水道就是两条,没有到人家尽枕河的地步,所多的还是巷子。踩在西街的青石板上,天空原来就成为了细细的一条,我会觉得当一只井底之蛙的快活。比“街”窄的是“巷”,那是五十步与百步的笑话。但是石皮弄就有点意思,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弄底铺的花岗岩条石居然只有3厘米厚,1米长,半米宽的石头能凿到如此之薄,也难为了当时的石匠。比石皮弄更窄的是那些陪弄。不算正经走人的地方,往往是大户人家的边门,高宅墙壁之间的缝隙,墙上没窗,顶上没天光。我与一只肥大的狸猫在一条陪弄里狭路相逢,考虑到客观条件早已决定我必然是个勇者,我肆无忌惮用镜头瞄着它步步紧逼,看着它在取景器里由好奇变得惊慌失措,但是无法由身边抢出----太窄了!这只猫最后施展飞檐走壁的工夫从垂直的墙面上窜过我的肩头,看的我一楞一楞的。
 
西街的商业味道重一些。有很多的小店出售来历不明的粗笨古董和精致的水粉画和炭笔画。有一点我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这里也在卖珍珠!关系都没有的嘛!当然最多的还是西塘的特产:八珍糕和粉蒸肉,还有善酿酒。弄堂里生产的牌子多的让已经买的人时时后悔,没有买的人老拿不定主意,好在没有象周庄的蹄胖一样纷纷自称“最正宗”“老正宗”“最最正宗”,都打出了火药的气味来了。
 
我打算买两瓶老酒孝敬老爸。因为到了西塘以后才想起这地方产的是极好的黄酒。黄酒大约是有四种品种吧?状元红(即女儿红),这是最标准的做法,取这名字是因为过去绍兴的民俗,产子时埋下家酿的黄酒,等孩子中状元或嫁人时宴客。加饭是在酒饭(酒曲)多加米(饭)酿出来,味道更加醇厚。香雪的做法我不清楚,只知道那时和米酒结亲的产物,厚厚的,特别甜,后劲象“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西塘产的名酒叫梅花三白,好处是用加饭代替水来酿酒,那当真是比加饭还加饭,因为是嘉善的制作,所以就叫善酿了。
 
不清楚什么原因,善酿在市场上比较少见。这次难得来到西塘,当然要买上两瓶。因为搞不清哪里卖的好些,酒瓶上的标签有看的不太明白,我有些犹豫不决。不过我有个绝技不妨透露给各位泡菜。我四处张望了一番,就跑到那家叫“鲁镇”的酒馆里面去了。生意很好的地方应该有很好的酒卖吧?我想。看见大家(上海人和我们杭州人)都吃的很开心。心里有底。“要最好的善酿!”我很牛地说,老板娘很利索地给我扎了四瓶酒。我开心地拎着酒满大街乱逛,看着侃价的人们觉得自己越发英明。出了古镇,到一家店门口停下来买西塘的小册子,老板盯着我的酒看。“你,多少钱买的?”他忍不住问。“7块钱啊!”我说。“买贵喽!!!!!”他得意洋洋地说。“我这里。同样的,只要6块。”我认真地看了看两边的酒,觉得确实没什么区别。“没有关系的!”我还是很愉快。“旅游嘛,总要多花点钱,又不是居家过日子。”老板很意外地看看我,微笑不语。
 
提着沉甸甸的酒还有安逸,回家。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在东吴山庄 悠悠地品味莫干山
嘉兴南湖初夏游
“海天佛国”普陀游
温州渔寮东海渔村渔家乐
三天畅游影视城
省钱九天游走温州那几个地(雁荡山、楠溪江、泰顺、洞头)和福建太姥山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