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屹立不倒的都江堰
出发地点:四川 成都 四川 成都 0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22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1987年7月20日-7月20日 人均费用:1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红冰 提供
交通工具:汽车为主 目的景点:四川 成都 都江堰 二王庙 李冰石刻像 鱼嘴 宝瓶口 安澜索桥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地震中屹立不倒的都江堰

                                                                      据媒体报道,在“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历经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屹立不倒,但与其一道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群却大多倒塌,其中包括著名的“二王庙”也惨遭毁灭。
 

都江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为何能在8.0级大地震中傲然屹立?我曾经三次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第一次是197911月,在成都参加由我主编的《天气学》教材编审会时,成都气象学院派车前往参观;还有两次是198210月和19877月,先后出席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气象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全国高等气象院校教材编审领导小组会议,由会议组织参观都江堰,见识了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真面目。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今已有225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唯一留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鉴于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而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具有突出的文物价值,所以2000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较大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位于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却阻碍江水东流,故极易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而称“都安堰”,又叫“金堤”,以突出鱼嘴分水堤之作用。唐代改称为“楗尾堰”。直到宋代才叫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史记》)。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都江堰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但对李冰建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所以它已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既消除了水患,又一直起着防洪灌溉作用,而且经久不衰地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9万公顷
  鱼嘴堤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其形如鱼嘴,可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西边的外江是岷江正流,俗称金马河,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位于分水堰与“离堆”(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之间,是一条长200的溢洪道,其前面修有弯道,使江水形成环流,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而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所以飞沙堰起着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它是保障成都平原不受洪水灾害的关键工程。古时的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而成的临时工程,现在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确保其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是在玉垒山开凿的一个宽20、高40、长80的山口,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其状如瓶颈,用于控制进水流量,令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历史上曾是“灌阳十景”之一。
   
此外,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还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另置石马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灵岩寺等,故也是理想的旅游胜地。1982年,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又被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玉垒山麓,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称“二王庙”。
 

二王庙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一万平方米,设计别致,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整个楼堂殿阁分布于一条狭窄的石梯两旁,形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幔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景象,加上围墙、照壁和保坎的衬护,使之不仅层次丰富,而且幽深秀美。庙门上的一副长联生动地记述了李冰父子建堰的丰功伟绩:“生身继大禹治水神功,闵昏垫,去怀襄,淘滩作堰,与疏沦后先辉映,千百年猛兽并驱除,天下有溺犹已溺;主座经祝融秉火焚焕,勤朴斫,涂丹雘,革故鼎新,俾人民远迩讴歌,十四县全川重坐镇,蜀道多难又何难。 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嵌有李冰的治水诀:深掏摊,低作堰,并珍藏有包括皇帝御笔在内的各种匾额、照壁、诗人碑刻等重要文物。
 

蜀人敬李冰如神明,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
 

秦堰楼是俯瞰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佳观景点,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观景,我也曾登楼俯瞰宏伟的都江堰。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故北宋初年改李冰时,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岷江浪涛汹涌,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相传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见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游说八方募集资金,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未完工,两个樵夫顶风过桥,落水丧生,何先德被诬告,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后人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
 


 

十分遗憾的是,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虽然都江堰水利工程屹立不倒,但二王庙古建筑群大多坍塌,包括殿宇、戏楼、厢房、照壁、前山门、观澜亭、疏江亭和围墙等等几乎无一幸免。庙内处处是残砖断瓦,红砖青瓦的幽然境界已不复存在。伏龙观也严重变形。秦堰楼更是只留下残垣断壁。显然,要修复和重建这批“古建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看来,我们在要求新建筑防震的同时,也应关注古建筑的防震。(红冰)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是
我的联系方式:
是否已聘请导游: 是
对导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是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目前,没有 网友评论 等信息,您可以成为第一个对它发表评论的人
更多文章列表
疯狂省钱峨眉山七日游
2009年8月四姑娘山游记
2008年10月九寨行
金秋再游喇叭河
东拉山彩林游
二郎山风景名胜区喇叭河森林公园一日游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