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沉默的白鹭古村
出发地点:广东 深圳 江西 赣州 2日自助游 同行人数:0人
文章类型:游记 出游时间:2005年5月1日-5月3日 人均费用:0元
出游类型:自助游 享受级别:体验生活,苦中带乐 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提供
交通工具:火车为主 目的景点:江西 赣州 白鹭古村
文章地址:    复制网址    搜索游记攻略    收藏    打印
走进沉默的白鹭古村

    这里是江西赣县北部的白鹭古村,那一幢幢雄壮巍峨的客家古祠默默地诉说着古村昨日的辉煌,那些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让人怀古幽情。就让《游遍天下》为读者翻开这幅历史的美丽画卷;就让那流淌了千万年的鹭溪引领我们走进我们的往日家园”——白鹭古祠堂。
 

  远山抹上了一层微光,天亮了。一轮红日在黑沉沉的山梁背后缓缓探出头来,古老的白鹭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那条自东向西逶迤而来的鹭溪,象玉带一样飘过白鹭村。流淌了千万年的鹭溪依旧水声潺潺,它记录了白鹭村的起源,也见证了白鹭村的兴衰。
 

  这里曾经是一个白鹭成群的世界。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最美的画卷,历史在这里写出了不朽的诗篇。这就是江西赣南的白鹭村,客家人迁居于此,那一栋栋巍峨的祠堂就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和白鹭的青山秀水一起构成了客家人的美丽家园。
 

  白鹭村位于江西赣县北部。江西赣南是客家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人的摇篮,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
 

  白鹭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形成人类聚居的村落,唐宋时期日渐繁荣,大批南迁的中原客家移民聚居此地。白鹭村呈半月型,面积为0.2平方公里。白鹭村现有561户人家,2500余口人,99%为钟姓,他们都是一位叫钟兴的赶鸭人的后代。
 

  白鹭村的真正繁荣是从钟兴迁移到这里开始的。南宋绍兴六年(1136),兴国县竹坝42岁的钟兴,携带一家四口,赶着百余只鸭婆,游牧到距家乡30公里的一个地方。在这里的第一晚,它梦见了白鹭纷飞,第二天发现他的鸭婆在这里竟能一天产下两只鸭蛋,钟兴于是在这个风水宝地安下家来,并把这里命名为白鹭村。他的后代们在这块土地上辛苦劳作,使白鹭村越来越繁荣昌盛。
 

  现在的白鹭村虽然没有了白鹭的身影,但这丝毫无损它的美丽。在这偏隅一方的小山村中,至今仍保留着一片6万平方米古色古香的青砖黑瓦建筑群落,它们多为明、清两代所建。(也就是钟兴的后人发展的鼎盛时期所建。当时,当地村民利用鹭溪便利的水路交通,将山中木竹运往外面的世界贩卖,使白鹭村的村民生活空前富足。)看啊!在那青山绿水中,那群栉次比邻的建筑群何其雄壮美丽,几百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它们依然是那么巍峨雄浑,犹如一个美貌少女,经过岁月的打磨,蜕变为一个更显风韵的少妇。那一幢幢华屋豪舍的檐角无不律同地轻盈地向天空上挑着,流淌着那种江南水乡独有的清秀气息。瞬时间,让人仿佛身置于江浙的山水画里一般。白鹭村人把含数字的景观串成了从一到十的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宫(又名三官殿)、四逸堂(又名爱庐)、五福地、六角亭、七姑坛、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它们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中,为人们世代所欣赏所传颂。
 

  白鹭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独秀天下。古时,白鹭村的先民们长期都在京都、两湖、江淅一带泛游、经商,把富丽典雅的徽式建筑风格移植回来,兴建自己的府第。白鹭的祠堂大抵高约10,清一色的黑瓦青砖,威武堂皇。一道道排列整齐的风火墙,飞檐翘角,直凌霄汉。堂内雕梁画栋,玉柱花窗,大大小小的开井错落有致。正厅和偏厅美轮美奂。住房和杂屋秩序井然。官宦人家的祠堂门口排列着圆圆的龙抱石和长长的旗杆石,上面镶刻着文字、图案,表述主人的功名与官衔。祠堂之间,于风水有碍的巷道路口的墙头或屋顶,时不时高悬起一块兽头装饰的泰石山敢当的石碑或一尊张牙舞爪的小石狮,借以镇妖驱邪。
 

  白鹭祠堂从使用功能上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奉祀祖宗神位并举行辞祖仪式的祠堂,当地叫上专祀型祠堂。一种是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的祠堂,当地人叫居祀型祠堂。从建筑年代看,最早是建于南宋末年(1250)的世昌堂,不过经历后来数十次重修扩建,现已非原貌;最晚是建于1919年的佩玉堂;其中更多的是建于该村鼎盛时期,即乾嘉道三朝年间(1736——1850年)的祠堂。从构成角度看,基本上是由建筑实体围绕中空的天井构成,即四水归堂建筑。
 

  这些建筑仍按典型的传统天井式围合为主体,并保持主体建筑的方正,其周围则以附属用房如厨房、柴间、佣人房、马房等及一些小院落组结合,使其与地形协调统一。
 

  祠堂的四周墙体均为青砖砌筑,为保墙身牢固和防潮,墙高90cm以下多采用单丁斗子式砌筑,90cm以上多采用二斗一眠式砌筑,墙的阳角多用130—150cm的长麻石做护角,以防碰撞损伤。
 

  白鹭民居为砖木混合结构。早些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砖石仅为外围护。晚清时,则大多为立木柱,穿斗式构架,而山柱及两侧外檐柱大都被砖石山墙所取代。
 

  白路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雕刻装饰。重点体现在正面大门和天井四周的梁枋构架和门窗格扇处。
 

  梁枋构件一般都做成略带孤形,状似新月,侧面也向内砍成略为长方形,有些上面加有饰线,断面比较粗大。枋柱间侧用作承托,雀替多用镂空雕刻的鳌鱼,做工精细,形态逼真,有些则用方料雕饰成其它形状,使雀替基本上失去了联连件的作用,纯为装饰物了。在友益堂等少数几个祠堂中,柱与挑枋间则加有斜撑,斜撑为跌空飞奔的灵兽,显得情趣盎然。
 

  窗扇多为推式,上部镂空以便采光。密纹格式多种多样,如柳条式菱花、冰花、工字、双工字等,显得简明规整、大方美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友益堂中,其窗的空格中嵌有很薄的云母片,既遮挡视线又有一定的采光功能,银光闪闪,显得异常珍贵。窗下拦板有些是整块木板,有些木板上加些木雕镂刻,不少窗扇中加有腰板,上采用浮雕的形式刻有花草虫鱼、人物等。连续的排窗衬托在大片木墙(或柱)之间,相互对比,显得格外精致细巧。
 

  格扇门的型制与窗差不多,上段格心做成菱花、冰花等图案。中间是腰板,腰板上雕刻有人物故事或虫鱼鸟兽,花卉宝瓶之类,做工精巧妙,刻画细致。下部则是整块的裙板。门窗整体装饰性极强。
 

  精造大门,是我国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白鹭民居也不例外。在其现有的几十栋祠堂中,对大门的建造可谓不遗余力,匠心独运,各具特色。
 

  设置大门的正面砖墙(或侧砖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整的;另一种是在设门处,使墙面后退少许,两侧做成字形,也称八字门。后种形式比较多见。由于栉比的建筑构成的街巷较低窄,这后退所留出的空间,一是方便出入;二是构成了一个半公共空间便于居民在此活动和交流,不会占据街巷的位置。
 

  白鹭民居的大门,无论是在正面,还是开在侧面,门框上都做有各式门罩。门罩的有的比较小,也很简洁;有的比较大,不仅繁杂,主体地位也十分突出,是整幢建筑的装饰重点。门罩几乎都做成贴墙的牌楼,只是没有落地的夹杆石和弥须座。一般以三间四柱三楼为主,也有少量五间六柱五楼。有的做的比较小,砌于门框和房檐之间,比大门稍宽一些;有些则做的很大,随墙字展开,高度自门框起直至屋檐(楼檐与屋檐合二为一),柱子则垂下上门框。门罩无论大小,梁枋椽檐俱全,椽檐口以上逐层外伸,盖以青瓦,翘角走脊,但不是很夸张。一般人家的贴墙牌楼,其边柱、中柱、小额枋、大额枋、龙门枋都是素白的,没有雕刻装饰,装饰的重点在正楼和次楼的屋檐。龙凤板、单额枋,装饰的图案,依其建筑的年代而有所差别,明代和清代早期建的祠堂,装饰比较简洁,以动物灵兽,连续的字、双环六角、四角等图案为主。后来越是晚期的,其图案则越丰富,出现有人物、花篮、扇面、葫芦、书卷、渔鼓、盘景等,甚至完全取代了以前的几何图案。
 

  白鹭村钟氏总祠世昌堂;钟氏分祠洪宇堂;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的恢烈公祠;玲珑雅致的绣花楼;犹如出水莲花的佩玉堂;奉祀钟愈旭钟崇保父子的保善堂;气势恢宏的兰善堂;供奉白鹭村坊神黄飞虎天君及赖公的神像的福神庙;供奉花神的仙娘阁等等祠堂是这群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它们各具特色,颇值得细细观赏,仔细体味。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太夫人祠。古时,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影响,祠堂以女士命名者甚为罕见,而王太夫人祠就是一个特例。
 

  王太夫人(乾隆15——道光2年),系清太学生、布政司理加捐知职便授奉政大夫钟愈昌的副室,也即嘉兴知府钟崇俨的生母。钟愈昌的结发妻子早殁,继室为赵太夫人,作为副室的王太夫人一直帮助赵太夫人管理事务,后来赵太夫人去世,她一人主理家务二十多年。王太夫人一生贤淑,相夫教子,经常劝导丈夫和儿子要为人正直,扶弱济贫。
 

  王太夫人乐善好施的德行尤为人们称道。她用布衣素食节省下来的积蓄为病人施药,为贫寒者施粮施衣,甚至为死于白鹭村的所有乞丐施棺林并妥善安葬。王太夫人临终前,唯一念叨的是设立义仓,并把所有积蓄拿出来成全此事,交待儿子钟崇俨义仓规模要达到一千担义谷,每年用于赈灾济贫,不得留存。此一善举真是感人至深。
 

  王太夫人死后,钟崇俨遵母愿,办起了义仓,名曰葆中义仓,族人在族谱王太夫人传义田记中对此作了专述。此外,还将王太夫人事迹报朝廷旌表。由于王太夫人义举不凡和儿子任嘉兴如府而母以子贵,朝廷特下懿命,诰封王太夫人为大恭人,诰赠太淑人。
 

  王太夫人祠即为纪念王太夫人而建。它前后二进,天井宽大。二进明台高40cm,从二进后天井可拾级而上二楼廊。一进楼面低于二进楼面,绕天井形成回形楼廊,楼廊等装修简单别致,而八字楼比白鹭其它一般门楼宽阔,异常恢宏壮丽。特别是门楼上方的灰塑图案十分精美,麒麟、鳌鱼、凤凰、蝙蝠、葫芦、灵芝、字等图案层次分明,立意深远。
 

  王太夫人祠建成后,楼上主要用作义仓储存义谷,楼下则成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大灾之年,大天井成了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的场所。因此,王太夫人祠成了当时救难济贫的专门场所,也成了白鹭人心中的一块圣地。
 

  近年来,大凡到白鹭参观游览者,少不得慕名到王太夫人祠参拜一番,电视工作者还数度拍摄专题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二OO一年,香港实业家詹益邦先生还捐赠数万元港币对该祠进行修缮。
 

  千年客家古村白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赶鸭人钟兴的后代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勇于开拓,镌而不舍,闯出了一条农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指引着钟姓子孙,创造了巨额财富,建起了一栋接一栋的宫殿式的祠宇,培养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杰......
 

  明清两朝,白鹭村共出秀才568人;文武举人17人;知州、知县6人;府、县志主修、分修2人;国子监正蓝旗教习官”1人。小小白鹭村声名远播,影响深远。
 

  喝擂茶、打黄元米果、剁鱼丝、烧芋头丸、给病人喊夜唱惊等等赣南客家民俗风情,白鹭村应有尽有。
 

  白鹭村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七,白鹭村家家户户点燃彩纸扎的各式彩灯笼彩纸船彩纸轿等等从祖祠世昌堂整队出发,敲响鼓乐,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间鸣,只见一群群赤膊短裤的客家后生仔们,簇拥着一个字形的粗大木架——“打轿,窜到世昌堂祖堂上,点烛焚香,礼炮齐鸣,鼓乐喧天,高擎打轿,三起三落,击地三下,恕吼三声发!发!发!(意在敲山震虎)惊醒祖祠背后五虎下山的龙脉,呼唤合族新年大吉,人潮便决堤似地涌出祖祠。数百名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打轿抢往各自的目标——事先拜他们帮忙的准备领打轿的那户人家。打轿象征打(大)发,参与的村民们抢打轿通宵达旦,终见分晓。尤其是那班祈求添丁生子的家庭,愿望更加迫切,大家都以能领到它为荣。
 

  每年中秋佳节的火烧瓦塔,也是白鹭村的一大奇观。瓦塔直径2,高3,用整块的青砖黄瓦砌成。四孔塔门,高可容身。四个大汉叉着推积如山的松枝杉条,洒上食盐硫磺,把大瓦搭烧得遍体通红,烈焰腾空。周围观众如堵,爆竹、鼓乐、呐喊助威声震天动地,直闹至天亮才罢。这种习俗是村民们对当年祖先为反抗元朝暴政,利用中秋节白天走亲戚送月饼秘密附上起义通知,晚上点火烧塔发布起义统一行动信号的永恒纪念。
 

  如今的白鹭乡这颗古代文化及客家文化孕育出的璀璨明珠更是大放光彩。它因秀丽的风景、独有的古建筑群、醇厚的民风已成为展示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寻根问祖的探源地和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稿件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刘小丽,胡延江 )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网友咨询: 否
是否已聘请导游: 否
是否已向旅行社询问跟团价格: 否

相关图片: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如传统媒体需要转载发表,请直接与相关版权持有人联系。本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页面刊出的作者与原作者的一致性无法确认,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作品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给予其他的处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网友评论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2008年7月26日 00点52分 评分:10
我去过次,真的很有古老的风味,我很喜欢游古镇,那真的是个满不错的地方还保留着原来的那种风味,特别是在去的路上还可以看到很多白鹭在天上飞和稻田边上
 
→回复
 
izyguest(爱自由旅游网自游人) (VIP) 2006年5月23日 22点46分 评分:10
故乡。一种悠远的感觉。。。。。
我怀念曾经的童年,怀念鹭溪河边的苍天古树。。。。怀念老房子时候冬天的琉璃冰
这一切已然离开了我的视线。。。。。
现在的找寻里却有了谁都不想看到的红砖掺墙
那种感觉,美好的感觉。。。也许只会出现在梦里。。。。。。。。。。。。。。。。。。

 
→回复
 
zhongyunhua(荷秀) 2006年5月11日 22点22分 评分:10
白鹭是我的家乡,我热爱这片土地!那养育我的地方!她的历史是过去的辉煌,我们将用我们的努力为家乡创造新的辉煌!我们为家乡的文化感到自豪!那是我们的根,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永远与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我怀念家乡的一山一水,那里有我快乐的童年!是我的乐土!
 
→回复
 
更多文章列表
2009年9月 明月山漫慢游(2)
景德镇印象
庐山印象
井冈山杂谈
江西龙虎山流坑游
毕业庐山行

目的地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