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宁夏银川西夏王陵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概况
连绵的山峦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坐落在银川市以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历代帝王的陵墓,素有“中国金字塔”之称。

  贺兰山的东南山麓之下,有两个规模最大,上左下右连贯的陵墓,即嘉、裕二墓。陵墓共有8座,为西夏王李元昊及其祖父、父亲和后代诸王的陵墓。陵墓区南北约有10公里,东西4公里,依地势错落9座帝王陵园和20多座陪葬墓。每个陵园都是一个单独的完整建筑群体,形制大致相同。王墓分为地上陵园与地下墓室两大部分。陵园皆为坐北朝南,平地营造,由北向南依次为门阕、碑亭、外城、内城、献殿、陵台,四周还有神墙环绕。陵台有八角形与圆形两种,均为5级。每级构掾覆瓦,饰以绿色的琉璃瓦,高约17到20米不等。

  西夏王陵每个陵园的占地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甚是宏大,其外形酷似佛塔,与中原的方形帝王陵墓区别较大。陵园的建筑物与陵台的表面都装饰有赭红色,令人不禁遥想当年的恢宏气势。

  陵墓内部是呈前窄后宽的方形墓室,双侧各有一深达25米的配室,属于土洞墓形式,普遍采用石马、铜牛用以陪葬。墓室之中出土有各样的金饰、鎏金银饰、铜甲片、竹雕、珍珠、瓷器碎片等文物。

  实际上,西夏王陵早在明代之前就已被毁,地面的陵墓建筑仅为遗址。但是,其墓室之内仍保留有大量的建筑材料、西夏文同汉文碑刻碎片,这些文物都是研究西夏与中原文化互相交流的珍贵史料。

  1、交通:市区没有直达景区的旅游车,你可以先乘2、或4路、18路公交车到新市区,然后包车前去。包车价格为:面的30元。

  2、门票:20元(昊王陵)、20元(博物馆)、10元(艺术馆)。

  3、开放时间:08:00-19:00(昊王陵);08:00-21:00(博物馆和艺术馆)   
                       


有些荒凉的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
元昊墓-《度度大话西行-宁夏-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
西夏蓝天
西夏王陵7
西夏王陵2
西夏王陵3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lianghaifr(海阔天空) 2005年11月23日 17点27分 评分:10
西夏陵位于距银川市老城区4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
  西夏,是一个800年前在我国西北与宋、辽(金)鼎立189年历史的封建王朝,它的兴盛与衰变,也许留给我们大家更多的是“谜”。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党项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的交界地区。在隋末唐初的时候,羌族中的党项族开始兴盛起来,他们以姓氏为部落的名称,过着原始游牧的生活,在党项族的许多部落中,尤以拓拔氏最为强大。
 唐太宗时(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党项族酋长拓拔赤辞率所部归唐,以后其他各部酋长也先后率所部归唐,唐将其分为三十二州,并授拓拔赤辞都督,同时赐皇姓“李”姓。
 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历史上爆发了有名的黄巢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了国号“大齐”的农民政权。当时,唐禧宗逃往了四川,党项族首领拓拔思恭纠集党项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数万军兵,参加了镇压黄巢农民起义的战争。后唐禧宗以拓拔思恭镇压起义有功,于公元883年将其晋爵为夏国公,再一次赐皇姓“李”。从此以后,拓拔思恭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五代十国时期,他们乘乱扩张势力范围,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宋朝初年,拓拔思恭的后裔李继迁附辽抗宋,辽封李为西平王。由于受汉族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经过李继迁及其子李德明的继续发展,到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时,党项族已经基本完成了由氏族酋长向封建地主的转变,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统一政权,以保障其自身的利益。
 公元1038年(夏大庆二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于都城兴庆府南筑台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因其地处西北,又在黄河以西,所以史学家称之为“西夏”。“西夏”地方割据政权建立以后,同宋朝时战时和,并不断仿效唐朝和宋朝的各项制度,加速了其封建化的进程。公元1115年,金灭辽。宋室南迁之后,西夏对南宋、金都采用和好政策,并广泛吸引汉族生产经验和技术,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当时,尽管形式上西夏必须向宋、辽称臣纳贡,实际上,它已经完全成为西北的一大军事强国。西夏当时的疆域达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形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自公元1038年建都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的近190年历史中,历经十代皇帝。
  西夏陵东西宽约5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方圆50千米的范围内,随岗丘垄阜的自然起落,座落着九座帝王陵和254座形状、规模、大小不等的陪葬墓。西夏陵的建筑规模,同北京的明代十三陵陵园相当,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
城,这里曾置放着文官、武官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为5级、7级、9级不等,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7级、5级、9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列,是党项族的创造。十分遗憾的是,西夏被蒙古军队灭亡之后,陵园遭到了人为的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全毁,碑刻都为碎片。
 泰陵,又称三号陵,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它原为七层八角密塔,以夯土筑成高台,高22米,从上至下分为七层,逐级内收,收分处用木橼挑檐,并挂瓦当彩绘。虽遭破坏,但仍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西夏帝王陵墓。李元昊,又名赵元昊,小字嵬理,后改称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称“兀卒”(意天子)。史书记载,元昊“圆面高准,身长五尺余”。平时爱穿白色长袖衣,头戴黑冠,身佩弓矢。“性雄毅,多大略”,通晓蕃、汉两种文字,其案上常置法律著作,以供随时翻阅用,对于当时流行的《野战歌》、《太乙金鉴决》一类的兵书,更是手不释卷,潜心研读,可以说,佛学、兵法、法律均熟谙。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袭位,去唐、宋朝廷所赐“李”、“赵”姓,号“嵬名氏”,称帝,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制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又命伏臣野利仁荣创制文字——西夏文,完备了一整套典章制度,东征西征开拓了广阔的疆域。然而在李元昊执政后期,骄奢日盛,加上皇室内部的斗争,最终由于纳儿媳为皇后,被其子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缢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墓的两边分别有一个土台,这就是陵墓阙台的遗址。阙台过去建有门阙,位于陵园的最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排列,东西相距120米。阙台遗址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帝陵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象征宫殿巍峨森严的宫门,也是整个陵园建筑序幕。
 墓前方的土台就是碑亭的遗址,位于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阙台南北34米,东西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已正式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花纹图案有莲花、忍冬,富有佛教色彩。绳纹砖中部多在凹槽内有一个汉字,如李、牛、言、五等。有三个人像石座出土,应为四座,另一座可能被蒙古军队毁掉了,还有出土的西夏文残碑360块等。)碑亭就是陈放颂扬帝王“文德武功”的石碑所在,碑文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刻。西夏的碑亭不同于唐宋皇陵,它在阙台之后,月城之前,而且多数为三座碑亭,西边一座,东边两座,建筑形式各具特色,无论在数目上,建筑面积和建筑形式上都采取不对称的做法,同西夏陵园总体格局对称的布局不符,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
 碑亭的前方就是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O.67公顷,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因此名为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神道两侧原有文臣武士和各种神兽的“石像生群”,可以想见武士文官森严肃立的气氛。
 内城,四面城墙环绕,东西、南北相距分别为160米、180米,宽约3米,用黄土分断夯筑,各段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内城的南墙正中辟门,上面原有高大门楼,内城四角原有角台。角台是西夏陵园中独特的建筑,角台之上原有楼阁,西夏陵园中这种自成一体的角台建筑,在唐、宋陵园中是见不到的,由此可见,西夏陵园把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
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相传在整个城廓的建筑过程中,常常是用弓箭以试坚固,如若射不进城廓,说明它坚固,劳工会幸免于死,如果弓箭射入了城廓,劳上会人头落地,可见陵园修建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从陵区边缘的考卉挖掘看,边缘地区有不少的瓦窑和石灰窑遗址,估计大最的建筑材料是在贺兰山下就地取材、烧制而成的。
 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处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卜建筑无存,此为献殿,它足用来祭奠的场所。在重要节口,文武百官都要陪同皇帝在此祭奠先祖。隆起的状如鱼脊的封土,它的下面就是墓道。陵台是西夏陵的主体建筑之一。在我国古代陵园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如秦始皇陵,唐乾陵和昭陵,而西夏陵则不同。
 首先,陵台位设置在墓窒垂直线后大约10多米的地方,因而根本起不剑封土作用,这种情况,在唐、宋诸皇陵中是没有的。
 其次呢,陵台以夯土筑成甲面旱_止八角形的高台,高达16.5米,陵台建成塔式,这在中同的陵园建筑中是很独特的。塔是佛教建筑物,实质上是埋葬佛骨或高僧的坟墓。从陵台建成塔式反映了西夏帝王笃信佛教,也可以说明西夏陵园的塔式陵台是佛教文化与党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回复
danni_pu(圣丹妮) 2005年8月12日 20点53分 评分:10
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座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公里,里边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目前可供参观的有“昊王陵”和“双陵”两处景区。

为再现当年神韵,陵区现已设置了声光装置。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从地上射出的灯光呈黄、蓝两色照在陵台、角楼、神墙上,宛若神话世界。游客可乘坐马车从东面进入陵区,游览陵园遗址,观看“西夏王”等介绍西夏历史的激光影片。

 
→回复
lianghaifr(海阔天空) 2005年11月17日 14点55分 评分:10
位于银川市城区西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方圆50平方公里的西夏陵,是西夏历代帝王的陵寝,俗称“昊王坟”。这里布列着9座帝王陵墓和207座宗室、王公大臣的陪葬墓。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西夏帝王陵墓见诸史籍的有: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崇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祐庄陵、襄宗李安全康陵。

据志书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西夏陵袭用唐、宋时代的昭穆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每座帝陵都自成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制。四周建城垣,筑有角台、神墙。神墙南端正中建左右对称的阙台,台顶有阙楼。往北是碑亭,各陵所建碑亭不一,有两座或三座。发现的残碑,记载有陵主的生平事迹,用汉文、西夏文两种文字碑刻。进入月城门内,在御道的两侧,原排列有许多雕刻精美的文臣武士石像,它们面面相对。内城,四面以神墙环绕,四角原建角楼,四墙正中置门阙。城内偏西土台是献殿遗址,为祭典场所,其后偏西北有高大突兀的陵台。从已发掘的庄陵看,陵台残高二十余米,塔上多有砖瓦堆积和残留椽洞,当初为八角五层或七层的楼阁式实心建筑,这在中国陵园建筑中是别具一格的。现在这由黄土夯筑形似圆锥体的遗物,被国外友人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在献殿与陵台之间有成鱼脊状的土梁,是墓道封土,封土下面便是通往墓室的甬道。陵台前现遗留有一大坑,为西夏陵遭劫时所致的盗坑,坑下部便是墓室,也就是地宫。

西夏陵在蒙古灭西夏战争中,地面建筑被摧毁殆尽,财宝被挖劫几空。现在是一片残垣断壁,惟剩一个个土墩。一座座金字塔般的夯土巨冢,成为西夏陵的象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桓宗庄陵和四座陪葬墓。庄陵是一座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式墓,墓道长49米,距地表24.6米。甬道被破坏,壁面残留壁画,墓室已被毁坏。以中室和东西配室组成。不作砖室,只在四壁砌护墙木板。出土文物有竹雕、金银器、珠饰、铜器、甲片、门钉泡、铜铃、铁器、瓷器,此外还有矛、剑、高足碗、瓶等残件,以及在盗坑堆土中发现的金带饰、铜包、西夏钱币、宋朝货币、雕龙栏柱和雕刻佛教经语的经幢等文物。先后清理了碑亭8座,出土了西夏文、汉文残碑三千多块。发掘的陪葬墓,墓室为圆角方形,墓已被盗掘。出土文物有鎏金铜牛、石马、石狗等随葬品,还有几百块西夏文、汉文残碑以及唐宋货币、丝织品等。西夏陵出土的大批文物,为研究西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宗教及帝王宫廷生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夏陵区虽在历史上遭到了严重破坏而成废墟,但遗存于地表的大量兽面纹、花卉纹瓦当、虎头纹滴水、绿琉璃瓦、白瓷板瓦、花纹砖、套兽、莲花桩基以及造型生动的灰色和绿色琉璃鸱吻(高达1.52米),精工制作的石雕栏柱和男女像力士石座等大型建筑物件象征着陵园建筑都曾是高大的传统大屋顶建筑,显现出昔日陵区的宏伟规模和肃穆景象。

国家为保护西夏文化遗产,于1998年将西夏陵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为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


 
→回复
kaixin1234(开心) 2005年12月26日 12点27分 评分:10
准备拍照的朋友们最好带广角长焦镜头去,要不然拍摄回来的照片就看不到陵墓的全景,没有历史的沧桑感,会很遗憾的!
 
→回复
kevin_chen(西门) 2006年1月2日 22点06分 评分:10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历代皇帝的寝陵,虽然已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外形虽毁,但骨架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残留的陵丘,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
西夏陵区座落在贺兰山东麓,东西约五公里,南北约十公里,在5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着岗丘垄阜的自然起洌剂凶?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黄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展开,在阳光照映下,金光灿烂,十分壮观。西夏王陵区的规模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规模相当,陵园地面建筑均有角楼,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塔状陵台等建筑单元组成,平面总体布局呈纵向长方形,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南北中线为轴,力求左右对称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西夏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真实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国的兴衰历史。博物馆占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博物馆内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专著、论文、杂志文章413册(篇)。里面可以看到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经、佛画、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别是重达188公斤的鎏金铜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宝;还有以6:1的比例复制了维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楼有精选临摹的8幅西夏壁画,展现了西夏石窟艺术的精华,让人们领略西夏王国昔日的辉和灿烂。诸多的历史之谜,独特的民族文化,定会勾起您的无限遐想。

 
→回复
ttcy393(成易易) 2006年3月3日 12点20分 评分:10
去过一次,即被这种厚重的历史感所震憾。
 
→回复
565490013(冬青树) 2006年8月25日 11点33分 评分:10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陵、西夏帝陵,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座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公里,里边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王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占地教超过10万平方米,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
 
→回复
565490013(冬青树) 2006年8月25日 11点35分 评分:10
1、王陵与银川市

西夏王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以西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陵区地势平坦开阔,西高东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银川平原。这里所以能被西夏帝王择为陵园之地,不仅因其地势优越,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西夏都城的确定。宋天圣元年(1203年),党项首领李德明“城怀远镇为兴州以居”。(《宋史·夏国传》)宋明道二年(1033年),元昊“升兴州为府,改名兴庆,广宫城,营殿宇,其名号悉仿中国所称”,(《西夏纪》卷六)正式确定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都城。西夏陵园的建造则是在定都兴庆后开始的。



2、陵园的布局

西夏陵区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10余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9座帝陵、250多座陪葬墓。西夏陵区中的帝陵是按时代的先后,从南向北排列,陪葬墓则分布在帝陵的周围。


3、陵园中的帝陵

帝陵是西夏陵区内的主要建筑,也是保存较好的部分。以夯土为主体,夯土之外包砌砖和石灰面,屋檐挂瓦,屋脊饰有各种琉璃和灰陶的装饰物。据统计,一座帝陵大约有8种20余座各式建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占地面积8——15万平方米。这些建筑今天虽已成为废墟,但陵台夯土仍高高耸立,高者达20余米;残砖断瓦俯手可拾,堆积厚处近1米。夯土城墙断续相连,陵园布局清晰可辩。

西夏帝陵的陵园建筑由角台、鹊台、碑亭、月城、陵城、门阙、献殿、墓道、陵台等几部分组成,有的陵园筑有外城。9座陵园结构基本一致,但局部又有所变化。陵园自南而北,以东西对应的鹊台、碑亭及平面连接为"凸"字形的月城和陵城组成陵园的基本结构,以外城、角台、碑亭、陵台的变化形成了陵园多种布局和风貌。

西夏王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地面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独特的陵台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9座帝陵皆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庄严肃穆,高大雄伟。

3号陵园是西夏帝陵中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为墓葬的主人是西夏的开国皇帝嵬名元昊。近年来,在对3号陵的保护性发掘中取得了重大的发现:陵园建筑中的阙台、角楼、角台、陵台都建成了塔的形式,陵城的墙体修筑成连续的弧形,主要建筑都呈圆形。从而一方面反映了西夏开国皇帝嵬名元昊以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之说,将自己视为“天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佛教对西夏陵园建筑的影响至深。3号陵园的保护性发掘,使西夏陵园的地面建筑形制首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改变了以前人们对西夏陵园形制的许多看法。西夏陵园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内含的大量文物古迹,,集中反映了西夏历史文化特点,向人们展示了西夏文化的博大宝库。

在对3号陵园的清理发掘中,首次出土的大量人面鸟身的“妙音鸟”。考古专家认为,这是《阿弥陀佛经》中记载的迦陵频伽。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作妙音鸟,是佛教中的神鸟,能发出清脆奇妙的音乐,会跳婀娜多姿的舞蹈。它同过去曾出土过的琉璃鸽、龙首鱼、四足兽一样,是陵园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


4、陵园中的陪葬墓

西夏陵中的陪葬墓是西夏皇亲贵臣的墓葬。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不同,建筑规模也不同,规模较大的陪葬墓一般都是由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门址、照壁、墓道和墓冢几部分组成。陪葬墓的墓园建筑多已坍塌倾圮,只有一部分大中型陪葬墓的墓冢仍高高耸立。

西夏陵建筑是党项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西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早期党项人“织嫠尾、羊毛覆屋,岁一易”(《新唐书》卷221),这种便于移动迁徙的住所与其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原始经济形态相适应。党项人迁居西北地区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始定居生活,建筑业亦因之而兴起,并得以迅速发展。在西北,由党项修筑的州城堡砦遍及各地,州城内不仅有土屋民居,而且有宗庙衙署。据《西夏书事》卷九载:宋景德四年四月,德明“于绥、夏建馆舍二:日承恩、日迎晖。五百里内道路桥梁、修治整饬。又于鏊子山(今延川县西)大起宫室,绵亘二十余里,颇极壮丽”。这些建筑不仅豪华、美观,且十分坚固,建筑的夯土“其坚可以砺刀斧”(《读史方舆纪要·榆林镇·夏州城》),立国以后,西夏的建筑业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西夏陵的兴建就是西夏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5、西夏文物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内容包括建筑材料、生活用具、随葬品等多种品类,石、陶、瓷、铜、铁、金、骨等多种材质。其中以建筑材料数量最多,而以汉夏文残碑最为珍贵。建筑材料则主要以陶质材料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质材料次之,石质构件数量较少。随葬品有大型皿器、装饰品、武器及部分瓷片、丝织品残片等。此外墓室内还发现有大量动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中碗、盘为大宗、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另外,还有泥塑残块、钱币、铜器、陶棋子等,种类繁多,为后人研究西夏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历经千年沧桑的荒野古冢虽已失却了往日的辉煌,但依然静静地躺在贺兰山下向后人诉说着一代王朝的荣辱兴衰。有首《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这座"中国的金字塔"已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注目,神秘的面纱正在被揭去,我们期待着一睹她的容姿。


 
→回复

邻近景点
沙湖
西夏王陵
华夏西部影视城
沙坡头
玉皇阁
中卫高庙
同心清真寺
须弥山石窟
拜寺口双塔
贺兰山岩画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