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内蒙古包头“阿善”遗址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内蒙古包头“阿善”遗址概况
阿善遗址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代表史前文明的“阿善”遗址分布于大青山南坡山前台地上的“阿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年来通过一系列科学发掘,清理出居住房屋遗址十余座,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制磨盘、磨棒、斧、铲、刀、骨制锥、针、锯;生活用具有:陶制钵、盆、罐、碗;乐器中有一件完整的三孔陶埙,现在仍可吹奏出不同音节关系的五个音符。它们的存在,为确立河套地区同类文化的发展序列,填补了缺环。尤其是在西园春秋墓内发现的大量似鹿类动物头骨的殉牲,为研究包头地名的由来---“有鹿的地方”,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实物佐证。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wenwen29822(文闻) 2006年7月11日 10点28分 评分:0
阿 善 遐 想
闻名遐迩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文化阿善遗址,座落在包头老城东15公里处的东兴地区。
你从呼包高速公路东兴收费站向北走去,穿过桥洞,攀上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经过多处悬崖陡壁,一直走到大青山南麓山坡台地,放眼望去,两座洁白大理石碑矗立在高处,近处辨认,碑面分别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善遗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88年6月”字样。两座石碑仿佛一双深思的眼睛,惊叹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似乎向人们述说着6000年前的悠久历史和神秘文化……
这里就是新石器时期阿善人曾经生活的地方。村落内,房屋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环绕村落周围,遗有规模浩大、连绵不断、紧依险峻山势修筑的石砌围墙。村落西边高岗上,留有一处用成千上万经过修整的山石堆砌的建筑物。整个建筑物由11座圆锥型石头堆积组成,呈南北一字排列,约长50米,这就是阿善人举行公共活动的集体场所,即“祭坛”。进行多次考古发掘,这里共发现新石器时期房址24处、窖穴240个,出土各类文化遗物1600余件。村落周边,发现遗有大量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斧、骨筒、磨棒,以及古人类埋藏废弃物的地方,即所谓“灰坑”,等等。这些随处可见的灰坑中,发现遗有猪、狗、羊、牛骨头,以及鹿、鱼、龟、鸟等动物残骸,犹见当年大青山脚下的阿善人创造的古文明。在这块神秘的古文化遗址上,随手就能触探到塞北阿善人的遗存,放眼便能牵扯出远古的荒凉。它深刻表明,阿善人6000年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
从1979年发现这处古文化遗址以后,根据挖掘考察情况分析,阿善遗址的文化内涵包括四个不同时期的遗存。这些器物的出土,标志着当时尚处于原始社会,阿善人过着以渔猎经济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生活。考古资料表明,渔猎生产在当时仍占一定地位,并兼有制陶业。沐着晨风,看那裸露的石砌围墙,看那多次发掘的现场夯层,忆那堆积在灰坑的动物残骸,忆那精美雕作的陶器石器,这一切的一切,令人浮想联翩。它如一部用实物编织成的历史长卷,仿佛给我们讲述了生活在这里长达2000多年原始先民世外桃源般美妙的远古生活:妇女的针筒里已经有了圆润细巧的骨针,一家老少不愁四季衣裳;制陶匠从大自然里汲取了灵感,陶片上花纹绚丽多彩;猎人已是深山英雄,猎捕动物后将其骨骼制成生活用具;打鱼汉子风里来,浪里去,熟悉水性,不时捕捞鱼、龟制作美味佳肴改善生活;男人们从事田间农耕,灶台上飘来谷物的清香……
微风拂面,不禁让人发出思古之幽情。乘兴抄录碑文:“阿善遗址面积约五万多平方米,是一处涵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古文化的遗存。房子的基址排列有序,附近窖穴星罗棋布,围绕居住区有石砌围墙基址,还发现有祭祀用的祭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要价值”。
往事已逾数千年,人已作古,但是遗址犹存。录毕碑文,眼前不禁凸现一座古朴原始村落:远古时代,北部大青山巍峨挺拔,迤俪起伏,树木葱郁;南面黄河岸边,旷野肥沃,水草丰茂,男耕女织。灿烂的黄河流域文化,顺着黄河古道汹涌东流…… 作者 张文宽 2006.07.11《包头日报》 [email protected]

 
→回复
floving(floving) 2007年7月3日 14点37分 评分:10
阿善遗址在包头市区东15公里阿善沟门东。1979年由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发现,1981年正式发掘,连同扩方共揭露面积1170平方米。发掘出房基24座,窑穴220个,墓葬3座,出土遗物计约1600多件,还有大理动物骨骼、石料、木炭等出土。从地面往下分五层,一层为耕土,夹杂有地表房子墙基的石块和各类文物遗物;二层分为两个层,一小层色浅灰,质松软;一小层黄花土,质坚硬,多处留有地面房子的居住面和火塘遗迹,遗物丰富,采集到大量泥质篮纹灰陶片;三层色深灰,土质松软,中间夹有一至两层居住面,仍以灰色篮纹陶片为多,陶胎多呈褐色;四层褐色土,土质细而硬,有泥质灰褐和泥质橙黄陶居多,并有少量彩陶;五层为生土。按其层次序列,由早到晚,将第五层的文化遗存称阿善第一期文化,将第四层的文化遗存称阿善第二期文化,将第三、二层的文化遗存称阿善第三期文化,分早、晚两段,与阿善遗址相近的蓿亥沟遗址、阿都赖遗址、西园遗址、莎木佳遗址、黑麻板遗址、威俊遗址、纳太遗址、沙兵崖遗址等,其文化内涵 亦相同于职权善遗址。
从阿善第一期阿善遗址文化遗物石磨盘、石磨棒看,当时这些地区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因为妇女从事农业,采集决定意识的劳动,从而确定了妇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神话中的后稷为“五谷母神”,说明妇女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阿善遗址纺轮的发现,陶片绳纹得知当时已利用 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淮南子.汜论训〉)就是妇女肃取野麻纤维,用陶轮或石轮捻成细线,织成麻衣,阿善遗址中的石球,沙兵崖遗址的砍砸器,带刃石刀,说明当时男子主要从事狩猎,用此类石器射猎、剥皮、割肉等。

  阿善第二期文化阿善遗址这类文化的居住地址都选择在临近水源的高地上,有的是山前向阳的台地,有的是河沟两旁的台地。阿善遗址中房子是半地穴式,门向西南,门道或斜状或台阶式,室内中心唯一圆形坑炕,或在圆形坑灶后再加一方形地面灶。窑穴,多为长方形圆角竖穴坑,体积大小悬殊,四壁与底部均较平整。
 
→回复

邻近景点
成吉思汗陵
大青沟
达里诺尔湖
锡林郭勒大草原
辉腾锡勒草原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
阿斯哈图石林
西乌珠穆沁草原
白音锡勒牧场景区
希拉穆仁草原
响沙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