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浙江丽水仙都方岩景区概况
类别划分
概况
气候
住宿
交通
美食
购物
精彩照片图片
旅游地图
居住在这里的会员
去过这里的会员
打算去这里的旅游计划
网友旅游游记和攻略
景区分布
邻近景区
经验分享
我去过这里
我想去这里
收藏此页
我要提问
浙江丽水仙都方岩景区概况
提供图片    更多图片

  坐落于浙江省丽水地区缙云县城东7公里处,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景观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亦是一个山明水秀、景物优美、气候宜人的游览胜地。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自隋代起闻名于世。据记载,唐天宝七年(748年),刺史苗奉倩以有许多缤纷彩云回旋于此山,山谷乐声震天,山林增辉,上报于朝。唐玄宗惊叹道:“是仙人荟萃之都也!”遂亲书“仙都”二字,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仙都山,古称“缙云山”,与黄山、庐山并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三天子都之一道教典籍称仙都为玄都祈仙洞天,属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二十九。仙都道教兴盛,佛教发达,景区内建有黄帝祠宇(玉虚宫)、黄龙寺、栖真寺、妙庭观、缙云堂、南宫寺、乌伤侯庙、独峰书院等人文古建筑,其中“黄帝祠宇”规模最大,是炎黄子孙祭祀朝拜中华民族始祖的圣地。

  仙都风景区分布于东西约10公里的练溪两岸,由仙都、黄龙、岩门、大洋山四个景区组成。由姑妇岩、小赤壁、倪翁洞、鼎湖峰、芙蓉峡等300多个景点组成,计有72奇峰,18处名胜古迹。总面积166.2平方公里。

  出县城东行3公里,就见山峦起伏,有高低两石屹立山巅,这就是仙都胜景“姑妇岩”,也叫“婆媳岩”。姑岩略低,面朝北,酷像佝偻僵坐的老婆婆。不论从哪个方向观看,无不维妙维肖。妇岩与姑岩对峙,象有身躯而无头首的年轻媳妇,似穿连裙长服.婷婷玉立。同时在姑妇岩隔水的山巅又可看到另外两块岩石相偎挺立的名“仙释岩”,俗称“舅轿岩”。民间流传着关于这几块岩石的动人传说。观赏姑妇岩,以下洋村的石桥为最逼真。姑妇岩往东,练溪的对面就是小赤壁,这里有一座如屏的石山,颜色赭赤,故名。沿着山腰的悬崖峭壁,横嵌着一条长达六七十米的天然石廊,俗称“白蛇路”。相传当年刘秀遇难,追兵将至,突然一条鳞光闪烁的蛟龙飞速从岩壁间穿过。开出路来使他脱险。故又称“龙耕岩”。这里有虎迹岩、八仙亭、“晨炊玉甑”和仙榜岩等景观,前面还有许多嶙峋的怪石散落在练溪水中,形成溪中有岛,岛中有水,似岛非岛,似湖非湖的小蓬莱。小赤壁的溪北面为倪翁洞,有3个石洞并连,玲珑剔透。山洞口有座造型独特的独角亭。附近一块形似莲瓣、四面临水的巨石上还有一座以鱼为装饰的重檐八角亭——问渔亭。其西侧有独峰书院,是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的地方,现存院落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

  再往东就是著名的鼎湖峰了,又称“天柱峰”,它东靠步虚山,西临练溪水,状如春笋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约160余米,人们尝谓“天下第一峰”。峰顶有小湖,湖周苍松翠柏掩映。相传轩辕黄帝曾置炉于峰顶炼丹,丹成黄帝跨赤龙升天时,丹鼎坠落而积水成湖,故名鼎湖。至今无路可攀登,仅有药农架绳索飞渡峰顶采药。白居易有诗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鼎湖峰旁依偎着一小石峰,俗称“小石笋”,酷似慈母抚娇儿,又名“童子峰”,意境绝妙。紧靠鼎湖峰的步虚山,山上多奇石,山腰多石洞,人们沿山谷中婉蜒的盘道,可上山巅,上有一亭凭栏可近观鼎湖峰,远眺仙都山光水色。自鼎湖峰向北溯练溪行,约5华里许即到仙都尽头的芙蓉峡,入峡谷就能见到峭壁上的摩崖石刻“铁城”。每字3米见方,气势雄浑。因峡石呈铁色,又名“铁门峡”,全长约数十米,两面陡壁耸峙,俨如一条通天夹弄,游人到此,会顿然感到深谷清幽,心情静寂。谷内还有“铁城书院”的遗址,芙蓉峡还包括紫芝坞、舞兽岩、回回岩、芙蓉嶂、仙掌岩、卓锡峰诸景。

  方岩风景名胜区,位于永康县城东25公里处,以山岩奇特,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山体平地拔起,四面如削,直耸云天,峻险非凡,远望如城堡方山,故名方岩,山高384米。自宋以来,游人络绎不绝,是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从方岩的南麓拾级而上,行至山腰,有一依山而筑的楼阁,名为罗汉洞。相传方岩开山祖师“正德禅师”最初在此修行。洞旁有蛟龙泉,泉水清澄,人称方岩“虎跑泉”。从罗汉洞往上,坡陡如梯,称“百步峻”,峻上建有步云亭,亭虽小却甚精致,额有“名山活佛”。自步云亭而上为“飞桥”,是一条在峭壁上凿洞垒石修成的栈道,全长约50米,内傍削壁,外临深涧,异常险峻。再盘曲而上,约历六七转,则见嵯峨巨石,豁然中开,建阁其上,俗呼“天门”,其势森严雄伟,蔚为壮观。阁中有一楹联曰:“天生奇境窥大地,门设雄关瞰山河”。登上天门,依栏凭眺,群山起伏、云雾缥缈,令人顿生飘然升天之感。跨进天门,山势平缓,石径坦荡,两旁商贩云集,人称“天街”,不远即至广慈寺。据载,广慈寺原名大悲寺,初建于唐大中四年(850年),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为广慈寺。建筑宏伟壮丽,分前、中、后三殿,后殿又名“屏凤阁”。寺内有胡公殿,祀北宋兵部侍郎胡则,胡字子正,永康人,尝向仁宗皇帝奏兔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颇旺。山顶尚有读书堂、听泉楼、千人坑、金鼓洞、龟雀亭、“眼睛睁”等胜迹。

  方岩以北有寿山,从方岩旋回天门而下,过步云亭往右,沿曲折山径,一路可见到“惊马奔驰”、“小和尚听经”及神鼓佛钟等各种景观,边走边观赏。使人陶醉。寿山又名五老峰,为五重奇峰所依偎环抱的深谷,峰岩如削,绝壁千丈。东南一峰突兀为鸡鸣峰,再往前一点是覆釜峰,其西峰妩美叫桃花峰,北面一峰上有瀑布直泻称瀑布峰,与其相连的是固厚峰。其下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洞,最大的可容千人。依洞傍山,筑有各式楼台殿阁、别致奇巧、匠心独具。有寿山寺、丽泽祠、三贤堂、学易斋和五峰书院等遗址。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陈亮、吕东莱和明代应石门、程方峰、程松溪等曾在此讲学。朱熹在”重楼”摩崖亲笔丹书的“兜率台”三字,至今依稀可辨。

  方岩附近还有灵岩、灵山湖、杨溪洪福寺等处可游。我国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对方岩有极高的赞誉:“方岩居中,游遍浙东”。
推荐景点
仙都山 崇祀名贤残碑 初阳山 初阳谷洞
“旭山”题刻 两头洞 锣鼓钹洞 猫狸洞
东蒙岩 独峰书院 屐山 留元刚题记
米筛洞 何遂题刻 好山 鸡冠峰
绀沐岩 读书洞 朝天峰 芙蓉峡
截脉岭 孔雀岩 坐禅洞 叶清臣独峰山摩崖
仰峰洲 仰止亭 碌碡岙 螺丝岩
紫芝坞 朝天洞 倪翁洞 仙掌岩
铁门峡 石壁潭 铁城摩崖题刻 地母殿
湓谷 青福寺 桑潭 桑岩寨
霹雳岩、羊蚌峡 螺髻峰 冷热气洞 龙耕路
龙首峰 天鹅孵蛋、仙剖岩 下洋 雨蓑岩
《游仙都峰记》刻石 周村 小蓬莱(八仙岩) 小赤壁
仙榜岩 仙释岩 姑妇岩 共亭
五老峰 仙女照镜 响岩洞 问渔亭
卫士岩 青塘、老鼠偷油 群玉山 雪崖岭
玉甄岩 豹狮山 步仙桥 大组岩
八仙亭 曾养甫“仙都”题刻 月镜岩 云英谷、谢公岭
玄虚 徐氏山居(徐凝故宅) 义军银库 唐葛岭
天柱岩 西歌上国 青狮岩 六牙白象岩
龙潭 略梳岩和十八罗汉石 张山寨 青云洞
岩涧 八仙洞 步虚山 谢公岩
谢公祠 铁壁岩 小仙都 金猴捧桃岩
黄龙寺 大洋湖 大洋山 弹子潭
大灵寺 槽头寨背 仙都摩崖石刻 百丈三潭
叠箱岩 佛星岩 栖真寺 石门
飞舟 花岩 西殿 神女峰
石牛岩 步虚亭 彩云洞 石禅床
双龙洞 天池(天塘岙) 沈括摩崖题刻 纱帽岩
毛维瞻摩崖题刻 妙庭观 天师岩(天师洞) 天堂洞
香炉岩 翔鸾峰(蟾蜍石) 黄帝祠宇 仙水洞
仙都草堂 童子峰 忘归洞 龙脉檀
凌虚洞 滴水岩 丁步桥 鼎峰潭
登仙桥 丹穴 赤岩 丹井
鼎湖峰 鼎湖胜迹 晦翁岩(朱潭) 金龙洞
练金溪 黄帝祠宇 葛坑·葛山 斗岩
高天坪 轩辕辙迹

步虚亭
大洋湖
石门
黄帝寺
龙潭2
斗岩大佛
仙女照镜
丽水的童子峰

 

经验分享/补充资料/网友评论

 
xiaomu826(美丽心情) 2005年11月30日 12点58分 评分:10
鼎湖峰




鼎湖峰景点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鼎湖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 170.8 米,顶部面积为 710 平方米,底部面积为 2468 平方米,堪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然后跨赤龙升天而去的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


独峰书院在倪翁洞景区内,位于好山山麓,面临好溪(练溪),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的纪念地。元《仙都志》等书载:独峰书院在练金溪西,正对独峰。宋淳 熙壬寅(1182),晦庵朱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唐仲友)未报,八月二十二日巡历到缙云县,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之语。同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朱熹离开后,他的学生建读书堂于仙都岩。宝庆三年(1228),在青田进士叶嗣昌提议下,人们在鼎湖峰对面的伏虎岩下创建礼殿,作为讲贯之所,以示纪念。咸淳丁卯(1267)缙云进士户部尚书潜说友拨款扩建,名为独峰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缙云知县何乃容改址在好山脚下的“晦庵先生弥节于此”之处重建。
  独峰书院,建筑风格属晚清,占地1200平方米,核心部分为三间三进,左右厢房二十间,南北对称,由卷洞圆门和小门相连。其间花园、天井、围廊浑然一体。院内有椤木石楠、银杏、桂树、山茶、金钱松、芭蕉等名花名木。院内展览以纪念朱熹为中心,并陈列仙都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仙都恐龙化石图片,供游客观赏、品味。





  现在位置: 首 页 → 缙云概况 → 黄帝文化

  浙江缙云仙都,峰岩奇绝水明山秀,人文景观内涵丰富。南宋人王十朋有“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赞叹仙都风物胜迹。鼎湖处于拔地而起的孤峰之端,传说是黄帝升天之地。白居易有诗曰:“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黄帝在仙都鼎湖峰升天是一个古老传说,缙云黄帝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距现在 5000 年前的黄帝时代,包括缙云在内的良渚文化地区已有古老文明。浪渚文化发现有稻谷遗存的遗址为数众多,当时这里的种植农业已相当繁荣。正是这里的先民首先驯化种植了稻谷,成为人类种植稻谷的发明者和推广者。良渚文化的玉礼器十分引人注意,出土的玉琮、玉璧精美无比。玉礼器上的“良渚神徽”构图奇异而充满神秘色彩,可能是良渚文化居民奉祀神的形象。缙云境内也有良渚文化晚期的遗存发现,说明在黄帝时代这里的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政治因素,已经走到文明时代。

  缙云氏是黄帝时代的一个氏族,《史记正义》说,黄帝“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因为黄帝时“以云名官”,有青云、缙云、白云、黑云、黄云等官名,夏官缙云氏所属的氏族得名为缙云氏。不管缙云氏原来属于哪个部族,缙云氏的后裔一直奉祀黄帝而成为黄帝族的一支是没有疑问的。有学者考证,缙云氏这一支在尧舜时代主张世袭,反对舜继尧位,与当时主流势力冲突,被迫离开中原迁徙到长江以南。迁徙到江南的缙云氏把黄帝传说带到江南,是我国南方有黄帝文化的开始。黄帝的传说在南方流传很广,不限于今天的缙云地区。但是今天的缙云是南方黄帝文化流传的中心,所以早在 1300 多年前的唐朝初年,这里设县就以缙云为县名。

  今天的缙云县,在三代至春秋属于越国,是大禹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都邑在会稽(今绍兴市)。大禹巡视天下,至会稽而崩,葬于会稽山。到了夏代少康时,为了那里的大禹祭祀不绝,把他的少子无余封到会稽,建立起越国。千年之后吴越争霸中,范蠡辅佑越王句践演出了一幕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历史壮剧,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缙云县有范蠡的老师计倪古迹倪翁洞,可见缙云是越国的重要地方。越国的历史应该是黄帝文化在缙云地区发展的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政权多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南方虽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几代更替,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这使黄帝文化在南方得以充分发育,正是这时,缙云地区黄帝的传说和名胜大量见于文献。今天的缙云仙都风景名胜区,当时叫作石城山。晋人郭璞为《山海经》作的注中说,“小石城”是黄帝曾到过的地方。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说,当时流传着黄帝在这里乘龙升天的故事,当地有一种草叫缙云草,是黄龙的胡须落地而生,也叫龙须草。晋人谢灵运在《名山记》中描绘了鼎湖峰,还记述了当时这里有祭祀黄帝的缙云堂。南朝时更多文献中出现了仙都黄帝传说和名胜的记载。这个时期缙云地区的黄帝文化还与道教结合起来,影响深入民间,成为我国南方黄帝文化最丰富最有影响的地方。唐宋以来,地方官员在仙都祭祀黄帝是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根源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黄帝时代已经表现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首创精神的伟大民族。黄帝时代发现了服牛乘马、舟楫车舆、掘井取水、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历法、舞乐,还分区划州,治理四方,建立衣冠制度,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多方面都有创新。几千年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凝聚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也成为当代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缙云仙都山川风物给人以大自然的享受,十里画廓给人以美的陶冶。缙云仙都黄帝文化的深厚积淀,更引人生出无限遐思。

黄 帝 祠 宇

  黄帝祠宇,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仙都的最主要人文景观。它位于仙都山主峰和步虚山之间的苍龙峡口。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轩辕黄帝行宫——三天子都所在地,驾龙登天之处。

  黄帝祠宇,前身为缙云堂,开始建于东晋成帝时期,历来是江南人民朝圣问祖之所。唐天宝间,为了祭祀始祖黄帝,人们将缙云堂改名“黄帝祠宇”,著名小篆书法家李阳冰题额。北宋治平二年( 1056 ),朝廷崇道,宋仁宗下旨改赐玉虚宫,从此黄帝祠宇成为玉虚宫的主体建筑。到南宋咸淳年间,达到鼎盛。玉虚宫总共占地三十多亩,有殿堂祠宫,轩廊亭门共 99 间,为中国古代道都活动中心之一,后毁于明末清初。遵照国家建设部批准的《仙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缙云县人民政府于 1998 年决定重建了《黄帝祠宇》。工程由清华大学教授周维权规划,徐伯恩教授设计,东阳横店集团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施工。黄帝像尊由旅台缙云同乡会和缙云县台属联谊会筹资,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胡锡乾为顾问,由农民雕刻家陈成科用香樟木精心雕制而成。祠中四壁的浮雕和壁画,由浙江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卓予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家沈海驹教授设计雕制;黄帝祠宇正中大门金匾,为唐缙云县令李阳冰原篆;左匾“人文始祖”,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题写;右匾“北陵南祠”,由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楚辞学专家文怀沙题写。祠中楹联由浙江省楹联运学会副会长呈亚卿和尹继善先生撰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欧阳中石书写。祠中神鼎,高 1.6 米,重 3000 斤,上铸古篆“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八字,系原黄帝古鼎铭文。金钟高 2.1 米,重 5000 斤,上铸歌颂黄帝一生丰功伟绩的“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十二个金字。黄帝祠宇下,有古井一眼, 1995 年黄帝祠宇挖基时发现,卵石砌成,深达 12 米,当系晋代所凿,名轩辕井。祠前有池,取名放生;池中有泉,名丹井。

   黄帝祠宇,是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黄帝史迹展览馆

  这是目前为止全国最大的黄帝史迹展览馆,它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总结性地概括了黄帝的生活年代和生平史迹,伟人的评价,还陈列了黄帝时期的文物文献资料。第二部分为中华民族祖先的由来和形成。在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及各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之后,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生活在中国这一广大地域的数十个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第三部分为黄帝功德。轩辕黄帝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统一中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他同时创造了文字、音律、教人们种桑养蚕、种植粮食、捕鱼狩猎、建房制陶等。总之,我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农、工、商、医等方面在黄帝时代均已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为铸鼎仙化、北陵南祠。说明了黄帝铸鼎炼丹飞升,“北陵南祠”格局的形成。第五部分为历代赞颂。即历代名人对轩辕黄帝的评价。第六部分为寻根问祖。这里分列了中国四百多个姓氏的来源。第七部分为中华英杰。详细阐述了在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所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及他们对后世所形成的巨大影响。第八部分为民族团结一统。再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疆域变革。在疆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

 
→回复

邻近景点
西湖风景区
雷峰塔
杭州宋城
杭州乐园
南浔水乡古镇旅游区
雁荡山景区
乌镇水乡古镇旅游区
西塘水乡风情旅游区
临海江南长城
普陀山
朱家尖岛

相关资讯